“指尖经济”织就富民图景 蜡染产业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武隆新闻 > 正文   |   2025-06-09   阅读量:

本网讯 (记者 彭泳淳)近年来,浩口苗族仡佬族乡通过非遗技艺传承、创新产品研发及多元化销售渠道的拓展,不仅实现了文化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还带动了当地数百名村民就业增收,让蜡染产业在传统与现代的交织中焕发新生,成为乡村振兴的生动实践。

走进浩口蜡染非遗工坊,匠人们分工明确,手持蜡刀,以布为纸、以蜡为墨,勾勒出仡佬族传统文化图案。从设计到成品,每一幅蜡染需历经数四道工序,手艺人先用笔在处理好的白布上绘制底稿,图案多以动物、花草、山川河流等自然元素为主。随后以铜制蜡刀为笔,蘸取70℃熔化的蜂蜡,沿线条精准点蜡,蜡液渗入布纹后形成防染层,这一环节需一气呵成,稍有不慎便会晕染失形。待蜡干透后,手艺人将布料浸入蓝靛染缸反复浸泡、晾干数次,产生“冰纹”,这种“冰纹”往往会使蜡染图案更加层次丰富,具有自然别致的风味。最后经沸水脱蜡、清水漂洗,蓝白交织的纹样方才跃然眼前。

据了解,浩口苗族仡佬族乡依托非遗资源,推动蜡染产业规模化发展,在推动非遗保护、促进就业创业、助力乡村全面振兴等方面成效显著。工坊已累计开展20期培训,先后培训学员1200余人。通过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与家庭作坊结合”的创新模式,成功带动400余人参与就业,其中残疾人100余人,工坊留企人员每月工资不低于2200元。不仅如此,工坊还积极创新,结合时尚元素,推出了围巾、服饰等68款文创单品,年产值超过2100万元。此外,工坊与当地学校合作,开设非遗研学课程,极大地增强了儿童对蜡染的文化认同感。

“我是设计专业毕业的应届生,毕业后我选择从事蜡染相关的工作,能够亲手把非遗变成年轻人喜欢的文创,让蜡染既有传统寓意又有现代的审美,感觉特别有意义。”蜡染技艺传承人陶园鸿说。

“我之前是全职妈妈,现在白天送完娃就做蜡染,时间比较灵活,工作也不耽误接送和照顾孩子,每个月能有三四千的工资,家里也多了一份收入。”蜡染技艺传承人罗农爱对现在的生活十分满意。

据介绍,在销售渠道方面,浩口蜡染非遗工坊采用“线上+线下”双轨模式,与天生三桥,磁器口,十八梯、彭水两江假日酒店等热门文旅地标及企业合作,将传统蜡染创新应用于服饰、包袋、玩偶等多文创设计开发,精准触达各地游客和年轻消费群体。下一步,浩口苗族仡佬族乡将提质升级蜡染工坊建设,进一步发挥蜡染产业在就业增收与文化传承中的纽带作用。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