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县域范例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武隆新闻 > 正文   |   2025-02-14   阅读量:

本网记者 代君君

2025年《武隆区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持续深化“两山”实践创新,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现代化的县域范例,在美丽武隆建设上取得更大成效。

两会期间,部分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就如何持续深化“两山”实践创新,持续建设美丽武隆,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建议。

主持人:武隆报记者代君君

访谈嘉宾:

区人大代表、区生态环境局高级工程师王怀宇

区人大代表、重庆凤祖文化旅游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先克

区政协委员、区住房城乡建委副主任黄小平

区政协委员、区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法制科科长应勃

武隆报:近年来,我区以武隆旅游“三次创业”为引领,以城市有机更新为依托,完善城市功能;以项目建设为抓手,提升城市品质;以行业发展为导向,助推产城融合;以生态环境建设为载体,共建地绿天蓝的美丽武隆。那么,下一步,应如何发力,持续深化“两山”实践创新,在美丽武隆建设上取得更大突破呢?

王怀宇:要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一体推进治水、治气、治土、治废、治塑、治山、治岸、治城、治乡。到2027年,武隆应确保“两江一河”水质稳定保持Ⅱ类以上,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达95.8%以上,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26.5微克/立方米内。土壤和地下水环境质量总体稳定,生活垃圾和医疗废物处理率100%。创新环境健康管理试点,形成武隆经验。应进一步加大实施山水林田湖草一体化保护和治理,开展水土流失和消落区治理,推进“两岸青山千里林带”建设。并提升自然遗产地管护水平,执行生物多样性保护计划,持续实施长江“十年禁渔”,增强生态系统多样性、稳定性和持续性。同时,推进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探索GEP核算体系建设及应用,加快建设生态价值转化平台,打造荆竹村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示范点。

王先克:武隆应加快融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加强生态的保护和修复。进一步统筹推进河(湖)林长制,继续抓好长江流域“十年禁渔”,严厉打击野生动物非法捕杀和交易,严厉打击私挖滥伐珍稀野生植物行为。同时,大力推进环境健康管理,抓好农副产品安全。统筹区内优质农副产品及食品原料,重点支持食品及农产品加工,坚持以生态保护为契机,高质量发展地方特色食品,助推生态价值转化。

黄小平:2025年,武隆应严控工业污染源头,加强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加大对生活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与提标改造。与此同时,武隆应依托仙女山、白马山、天生三桥等知名景区,整合自然与人文资源,打造多元化差异化的旅游产品,开发生态探险、民俗体验、康养度假等特色旅游线路,完善配套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吸引更多游客,带动旅游经济增长。并积极探索生态农业与生态工业融合发展模式,培育更多有影响力的绿色农产品品牌,推动农产品深加工,提高农产品附加值。探索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通过生态补偿、绿色金融等手段,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应勃:武隆要以“九治”为重点,深入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推进农村黑臭水体清零行动,建立防止返黑返臭长效机制。攻坚实施空气质量改善行动,紧盯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时段,强化督导帮扶,着力解决工业污染、施工扬尘、道路扬尘、餐饮油烟扰民问题。狠抓建筑垃圾污染防治,推进“无废城市”建设。强化生态环境“三线一单”分区管控,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抓好自然保护地管理,启动自然保护地总体规划编制及堪界立标工作。推进石漠化综合治理、水土流失治理、“两岸青山千里林带”等重点工程,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强化林业有害生物防治底线,加强外来入侵物种防控。在推进生态价值转化,释放绿色红利上,武隆要依托山水优势,引进培育山林养生、气候养生等康养业态,构建“药、医、游、食、养、管”六位一体的大健康产业体系。发挥武隆区高山生态优势,加大特色优势生态农产品供给。依托武隆丰富的水能、风能、页岩气等能源资源,加快清洁能源产业集群发展。并积极打造具有武隆辨识度的生态资源转化平台,推动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