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百姓在“家门口”看病更有“医”靠——区人民医院强力高效推进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武隆新闻 > 正文   |   2024-08-28   阅读量:

本网记者 陈思言 通讯员 向玲

“多亏了人民医院,不然我都不晓得什么时候才能下地走路。”谈及最近的就医经历,向奶奶感慨地说。

向奶奶今年61岁,家住鸭江镇高兴村,因走路时不慎摔倒,导致左侧股骨颈合并股骨转子间粉碎性骨折,需要尽快手术治疗。

“要做手术的话,人民医院肯定比镇里的卫生院好,但是去一趟武隆,来回车费、住宿费、生活费要花不少钱,娃儿照顾也耽误他工作。”在治疗的选择上,向奶奶有些纠结,最终,她决定在当地进行手术。

了解到向奶奶的诉求之后,鸭江中心卫生院区聘乡用医师团队制定详细的手术方案并积极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术前沟通,通过绿色通道在区人民医院备血,经过治疗,向奶奶的身体逐渐好转。

向奶奶的好转得益于区人民医院在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上的持续发力。作为武隆区医共体牵头单位,近年来,区人民医院针对我区基层医疗现状与实际需求,多措并举,全面推进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激活武隆区域健康新质生产力,助推成员单位和乡镇卫生院医疗技术提升,让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医疗成果。

让人才“动”起来

走进鸭江中心卫生院手术室,支援该院的麻醉医生吴双英正在全神贯注地工作。吴双英神经绷得紧紧的,今天她要和同事们一起,为一位80岁高龄的患者进行全麻疝修补手术。手术结果很成功,吴双英和团队成员松了口气,收拾好后又开始为接下来的工作忙碌起来。

以前,鸭江中心卫生院医疗设备和技术较为薄弱,所能提供的治疗手段十分有限。近两年,在区人民医院的帮扶下,鸭江中心卫生院不仅能够开展骨科创伤、妇科、泌尿、普通外科等相关手术,还成功将麻醉技术从6岁到98岁的不同年龄层患者进行覆盖。鸭江镇的老百姓不用再乘车到武隆城区看病,在“家门口”的卫生院也能享受到安全、有效的手术治疗。

医疗技术的提升离不开人才,为做到“病人不跑专家跑”,建立城乡人才“一张网”,2022年9月以来,区人民医院大力推动“区聘乡用”工作落实,按照人岗相适原则,每年按新入职医师80%的比例派遣人员到基层全脱产“团队式”帮扶。截至今年7月,区人民医院已先后选派48名医务人员,以“老带新”的形式组成精干团队,分三批次下沉至平桥、鸭江、白马等多个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坐诊、临床指导、教学查房、手术及公卫督导等工作。

区人民医院还充分发挥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先后派遣9名优秀的临床党员骨干医生支援基层卫生院,建立常态化对口帮扶模式,助推基层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探索“党建+业务”融合机制,不断强化学科发展,促进当地老百姓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得到更好的解决。

“区聘乡用”、党建帮扶、跟岗跟学、以师带徒……区人民医院的一套组合拳,促进了医共体成员单位之间的人才流动,基层队伍建设和诊疗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让资源“沉”下去

2024年的春节,凤来镇村民李其淑无意间得到一个好消息——平桥中心卫生院可以做血液透析了!

61岁的李其淑患有尿毒症、糖尿病,以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定期的血液透析是她维持健康不可或缺的治疗手段。去年年前,她长期往返重庆第五人民医院、重庆新桥医院进行透析治疗,不仅花费不菲,而且由于要等着子女抽空陪同,每周透析次数不定,导致她透析不充分,尿毒症并发症经常发生,需要长期住院治疗。

得知平桥中心卫生院建立血透室的消息,李其淑欣喜异常。平桥镇与凤来镇相邻,距离很近,住在老家只需要丈夫护理,不会耽误子女工作。经过数月每周3次的规律透析后,李其淑的心态及身体状况相比在重庆有了明显改善。

受益的患者不止李其淑一个。在区人民医院的资金帮扶和技术支持下,2023年5月24日,平桥中心卫生院血液透析专科正式开诊,惠及了当地及周边的肾病患者,他们以前需要前往涪陵、南川、武隆等地透析,每次往返都要3、4个小时,非常不方便,如今在“家门口”就能透析,极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和思想压力。

要想治疗效果好,硬件设施必不可少,除了投资100多万元帮助平桥中心卫生院建立血透室以外,区人民医院还投入20余万元为医共体成员单位及部分乡镇卫生院赠送抢救车及配套药品、器材;投入10万元支持仙女山街道卫生服务中心疫苗接种工作;投入180万元为22个乡镇卫生院和4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远程心电和放射诊疗程序,为乡镇卫生院远程影像诊断56000多例、心电远程会诊病例20000多例……目前还在加快建立病理、超声远程诊疗。

通过资源共享,极大提升了医共体成员单位的服务能力及救治水平,逐渐实现小病不出镇、大病不出区的格局。

让帮扶“联”得通

2024年1月5日,重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来到区人民医院开展大型义诊活动,前来咨询的市民谢怀寿高兴地说:“平常去重庆号都挂不到,今天专家能够在现场给我看病,我觉得活动非常有意义。”

区人民医院与重医附一院正式签订紧密型医联体合作协议后,将在医院管理、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得到帮扶,同时为我区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既要向上学习,也要向下分享。在紧密型区域医共体建设中,区人民医院始终占据中枢位置,发挥龙头作用,巩固拓展区人民医院“1+14”医共体“三通”建设成效,促进成员单位治疗水平持续提升。

针对当地就医需求,区人民医院每年暑期派出50余名妇产、儿科、骨科、中医康复科等学科骨干力量,前往双河、和顺、赵家、仙女山街道等高山避暑地的卫生院对口支援,还邀请山东支医专家、重医附一院、重医儿童医院等上级专家教授坐诊,充分满足辖区游客和避暑人群的就医需求,完善“候鸟”居民后勤服务,助力武隆旅游“三次创业”。

近三年来,区人民医院开展健康快车下基层60余场次,每年覆盖全区26个乡镇街道,组织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开展急救技能培训等专科培训20余场次,受益3000人次,让基层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综合能力素质得到全面提高。

接下来,区人民医院将继续深入推进区域医共体建设,以群众的健康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让群众就近享有更加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为构建健康中国贡献更多“武隆力量”。

(本版图片由杨丹陈思言李婷王一竹提供)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