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思想破难题 办实事促发展——区农业农村委扎实开展主题教育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武隆新闻 > 正文   |   2023-12-08   阅读量:

本网记者 陈娜霖

“全区185个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现经营收入动态‘清零’,农村集体经济收入累计实现1亿元,经营性收益累计实现1875万元……”自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区农业农村委把抓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作为推动共同富裕、促进城乡融合的重要抓手,取得了可喜成绩。

主题教育中,该委在“压实责任”“提升素能”“创新机制”上狠下功夫,一体推进农村集体经济“消薄”“提质”“扶优”行动。值得一提的是,随着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由8月底的300余万元增加至5700余万元,推动农村集体经济实现质的提升,50余个集体经济组织、3800余户农户闲置资产资源得到了有效盘活,通过网上竞价,实现溢价8.71万元。

突出党建引领,着力破解“不想发展”的难题

如何破解部分干部在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中的“躺平”思想和“等、靠、要”问题,是推动乡村振兴工作的痛点、难点、堵点。

“我们组织全体党员干部职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重要论述,坚持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凝聚起广大‘三农’干部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中的合力。”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层层压实责任。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一把手工程”,通过经济社会实绩考核和党建考核“双轮驱动”,压实乡镇(街道)党政责任和村级党组织的主体责任,及时对集体经济薄弱村采取“点对点提醒、一对一服务”,确保“消薄”工作落到实处。

严格逗硬考核。建立“按月调度、季度赛马、年度考核”的工作推进机制,设置“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下村清零率”“村均经营收益”“经营收益10万元以上村占比”“分红村占比”“农村产权流转交易额”5个指标开展乡镇(街道)、村级赛马比拼,推动形成“比学赶超”良好氛围,对发展农村集体经济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约谈提醒。

突出素能提升,着力破解“不会发展”的难题

“无色透明地膜的透光性和热辐射率都很高,增温效果好,能提高土壤中微生物的活性,比较适合在早春和冬季种植的各类瓜果蔬菜上使用……”近日,全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暨土壤污染防治技术培训会在区农业农村委召开,市生态环境局的专家重点围绕“受污染耕地风险管控与安全利益”“强化农膜科学使用与回收切实保护农业产地环境”“农业生态环境保护”等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据悉,区农业农村委采取分级培训、考察学习、结对帮带等方式,着力革新“三农”干部思想观念,提升“三农”干部发展技能。

具体来看,着力优化“领头雁”结构。动员致富带头人、退役军人、未就业大学生等群体返乡创业、回乡就业、参与村集体经济发展,着力优化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年龄、学历结构。目前,农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大专学历以上占比超过79%。

着力提升“领头雁”能力。按照全员、精准、有效要求,以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运营、农村“三资”管理为重点,分层分类分批全覆盖培训乡镇、村组干部。此外,还选派10名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到山东省参加集体经济强村“跟班学习”,组织70余名村集体经济组织负责人赴黔江区石郎村实地考察学经验、找差距、拓思路。

着力充实“指导员”力量。将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纳入乡村振兴工作指导员职责范畴,协调相关部门新选派5支乡镇(街道)级指导组,调整充实245名村级指导员,充分发挥“指导员”学历高、思路活、资源多的优势,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助攻”作用。

突出机制创新,着力破解“不能发展”的难题

“我们通过开展示范带动、抓项目推动、盘活闲置资产,破解村集体经济发展中资源禀赋不一、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区农业农村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按照产业相近、帮带便捷、双向自愿、党(工)委统筹的原则,按照“一对一”方式,指导46对强村带弱村开展“导师帮带”工作,进一步提升“弱村”发展集体经济的信心和决心。

除此之外,还对今年遴选确定的9个扶持发展农村集体经济项目开展了指导服务,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的难题。积极探索“集体+农户”“公司+集体+农户”的共赢模式,增加了发展韧劲。

对区、乡镇(街道)、村三级产权流转交易体系进行迭代升级,也是该委工作中的一大亮点。

该委按照“调查研究下基层”的要求,围绕“点上求突破、面上齐发力”的思路,通过层层动员、分析优劣势、丰富交易品种等途径,通过农村产权流转交易,有效盘活土地、养殖水面面积18514.26亩,闲置农房11宗4285.3平方米,集体闲置资产、资源22处。

接下来,区农业农村委将深学笃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重要论述,按照主题教育总体部署,践行“四下基层”精神,通过深入学习、吃透上情,通过研究讨论、集思广智,通过深入调研、摸清下情,重点围绕乡村产业发展、农民增收、乡村建设、农村改革开展持续深入调研,形成一批成果并逐步加以转化。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