夯实“人防+技防”预警体系 提升地质灾害防御能力——区规划自然资源局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发展实效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武隆新闻 > 正文   |   2023-11-29   阅读量:

现场巡查。

本网记者 代娟

“我们强化了监测监控、科技预警、风险防控、群测群防四级联控。”随着区规划自然资源局部门技术手段的不断改进,地质灾害风险预警研判能力不断提升,风险管理机制、避让转移机制不断完善,实现了“隐患点”“重点风险点”一旦发生情况能及时报告、及时预警、及时转移的好局面。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牢牢把握理论学习主线,不断压实主体责任,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构建“四重”网格体系,夯实“人防+技防”动态监测体系,提升地质灾害防治能力,筑牢了安全防线,切实保障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

以学增智,学是关键。连日来,区规划自然资源局从党的科学理论中悟规律、明方向、学方法、增智慧,不断提升思维能力,把握事物本质、把握发展规律、把握工作关键、把握政策尺度,增强工作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

“以学增智要求真、求深、求实,深挖理想信念的根基,深挖调查研究根源,深挖与民同心根源。”近日,在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的“主题教育”专题学习课当中,一名工作人员这样写道。

据了解,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区规划自然资源局通过集中深学、专题研学、支部促学、个人自学等方式,深学细悟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持续在深化、内化、转化上下功夫,打破了思维定势,转变了思想观念,充分调动了积极性,提出的点子、政策、方案符合实际情况、符合客观规律、符合科学精神,创新了工作方式方法,取得了实效。

构建“四重”网格体系推动地灾防御能力提升

武隆是全市地质灾害较为严重的区县之一,滑坡、危岩、崩塌、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分布广,危害程度大,这给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在主题教育调研中,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发现在当年发生的牛儿湾滑坡事件过程中,“四重”网格员对于此次监测地质灾害,撤退受灾人员,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当年,“四重”网格员在监测时发现白马镇余光村枣子组牛儿湾滑坡发生变形险情,立马逐级上报,群测群防员、驻守地质队员、片区负责人、地环站工作人员立马前往现场共同排班巡查,一天至少要在周围转上四五圈。在这个过程中,地质队员发现牛儿湾蠕滑变形加速,现场交代群测群防员至少一小时测量一次,在会同地质专家在现场进行技术分析,做出滑坡范围的预判后,紧急疏散群众4户14人。最后滑坡发生前受灾群众全部撤离,没有出现人员伤亡。

区规划自然资源局始终持调研开路,深入基层摸实情、找症结、解难题。持续抓好地灾防治责任体系建设,建立由地环站工作人员、片区负责人、驻守地质队员、群测群防员组成“四重”网格体系,进一步织密地质灾害防治“四重”网格化监测预警网络,加强业务培训严格落实责任,共同筑牢地灾防线,推动地灾防御能力提升。

目前,我区有“四重”网格人员371名,实现全区349处地灾隐患点群测群防全覆盖。

去年,在“四重”网格员的努力下,全年共应急处置灾(险)情20起,应急撤离429人,实现连续5年地质灾害“零伤亡”。

“人防”加“技防”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今年10月,芙蓉街道地灾防治片区负责人黄怀远接到群众反映,在位于黄金村的一处危岩发生垮塌,一部分岩石已经垮到公路上,需要人员现场进行处置。

挂掉电话,黄怀远立马上报应急办、地环站,一同前往处置灾情。到达现场发现险情点周围共有2户人家,涉及到4口人,立马动员他们撤离现场,并拉上了警戒线,再现场轮流巡查,一直到没有再次发生垮塌才返回家中。

黄怀远既是监测员也是片区负责人,平日里,他和各个地质灾害点监测员奔波在各个地灾点。每到一处,他就和群测群防员一起查看情况,向村民宣传地灾避险知识和搬迁相关政策,对于每个地灾点的情况,他会非常详细地手绘出村民房屋所在的位置、面积和滑坡地带相关的信息,做到了然于胸。

“如果有异常,这个仪器就会发出警报声,提醒村民要时刻关注地质灾害。”在三坪村石院子地质滑坡监测点,冯志国一边查看监测仪器是否正常工作,一边询问村民情况。

在一户村民住房的墙上,安装有智能化监测预警设备,只要异常,网格员的手机APP上就能收到报警。冯志国有意用手搬动连接装置,测试该仪器是否灵敏。片刻后,他手机上就有了预警。

如今,全区349处地灾隐患点均安装有智能化监测预警设备,地灾隐患点在全市率先实现群专结合全覆盖,全面建成了人防+技防的自动化监测预警体系。

自动化实时监测系统的建设是对地灾隐患群测群防的有效补充,开展“科技防灾”,进一步完善了群测群防工作,最大限度保护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主题教育开展以来,区规划自然资源局突出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不断提升能力建设,寻找解决问题方法,推动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向“智治”提升,取得了实效。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