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摆脱贫困到迈向乡村振兴我区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武隆新闻 > 正文   |   2022-09-28   阅读量:

本网记者 代君君

开栏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到重庆考察调研、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重庆代表团审议,为重庆发展把脉定向。牢记嘱托,感恩奋进,武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的系列重要指示要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武隆大地日新月异,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人民生活大为改善,城乡面貌显著变化,党心民心高度凝聚。

今日起,区融媒体中心全媒体平台推出“非凡十年”专栏,通过记者深入全区采访报道,充分展现十年来武隆发展的非凡成就,全面展示十年来武隆干部群众踔厉奋发、笃行不怠的精神风貌,生动反映全区上下奋勇登攀、锐意进取,凝聚起奋进新征程、建功新时代的磅礴力量,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敬请关注。

昔日羊肠小道,如今建成笔直宽阔的康庄大道;

昔日破旧土坯房,如今翻盖成青瓦白墙的“新厝”;

昔日远近“闻名”的穷山村,如今蜕变成风景宜人的生态文明村

……

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这十年,武隆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全区精准识别出的15909户、55449人的建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历史性解决了绝对贫困和区域性整体贫困问题。

这十年,武隆75个市级贫困村发生巨大变化。基础设施明显改善,社会事业长足进步,行路难、用电难、通信难、上学难、就医难、住房安全等得到有效解决,许多贫困村不仅留住了绿水青山,也收获了金山银山。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一项项扶贫举措的精准发力,武隆党委政府圆满地交出了一份“脱贫答卷”。

完善基础设施

给脱贫攻坚插上翅膀

近段时间,武隆气温持续下降,山里云雾缭绕,站在仙女山街道荆竹村的山顶,放眼望去,只见渝湘高速、渝怀铁路横跨乌江峡谷,而巷白路、巷双路则蜿蜒在乌江的两畔,成为乌江画廊上一道美丽的风景。

正在地里劳作的村民王兴建在闲暇之余,望着进山的公路感慨地说道:“如果不是党和政府带领我们修路,城里人到我们这儿,我们到城里都不方便,我们也不知还要穷到什么时候!”

“这条路,真难修,全是坎,净是沟,汽车不能到,全靠毛驴走。这条路,真特殊,这些年来没人铺,春耕化肥运不进,山里的柿子运不出,老百姓急得哇哇哭……”我区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曾因交通不便,这些独特的地貌,成为阻碍农村发展的一道“拦路虎”,让山里人苦不堪言。

摆脱贫困,走出大山,成了一代又一代武隆人的梦想。然而,一个深受大山制约且早年靠国家政策扶持过日子的国家级贫困山区,脱贫致富的路究竟在何方?

“一路通,百业兴。”近年来,武隆一边发展产业,一边大兴交通。发展起了旅游、水电、蔬菜、畜牧、中药材等产业,让大山焕发出勃勃绿色生机,有效带动了41万武隆人民增收。

据了解,自十八大以来,我区累计投入各类扶贫资金76.12亿元,实施各类扶贫项目5673个。规划实施“交通三年行动”项目626个,建成“四好农村路”1993公里,实现行政村、撤并村、乡村旅游景点、村组(30户集中)4个通畅100%,被评为“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

在电力方面,我区还新建及改造10千伏配变334台、改造线路148.1公里,改造低压线路631.9公里,实现26个乡镇(街道)、184个行政村、1352个村民小组电网改造全覆盖。在通讯方面,升级改造农村4G基站1025座,实现行政村4G网络覆盖和光纤通达,乡村平均接入带宽能力达100兆/秒以上。在人居环境方面,全域开展村庄清洁行动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扩大美丽宜居示范村建设,打造美丽宜居村庄50余个、乡村旅游示范村(点)100余个。

发展特色产业

为脱贫增收持续造血

“我们养殖的蜜蜂,采蜜的花源丰富,蜂蜜香甜纯正,深受消费者喜爱!”不久前,记者来到后坪苗族土家族乡中岭村,村民黄江萍正在收割蜂蜜,她告诉记者:“我家发展中蜂养殖产业后,现在生活就像眼前的蜂蜜一样香甜!”

黄江萍是广西人,今年27岁,2018年随丈夫赵朋回到家乡。在这之前,黄江萍和丈夫在广西柳州送过外卖,做过物业管理,业绩好的时候两个人月收入加起来能基本维持生活,日子忙碌但也还算稳定。

而在千里之外大山深处的中岭村中,赵朋的父母却因疾病陷入贫困的沼泽。赵朋的父亲常年被肺病所折磨,母亲双目失明,2016年,两位老人被识别为建卡贫困户。

2018年元宵节,黄江萍同意随丈夫回乡发展。然而中岭村山高路崎,赵朋家的老屋也是满目疮痍。一路颠簸的路途中,一个绕不开的问题摆在两人面前:回家之后能做什么?

中岭村位于重庆18个深度贫困乡镇之一的武隆区后坪乡。初到中岭村的黄江萍觉得留在乡下没有发展前景,多次产生离开这条“山沟沟”的想法。

但驻村第一书记胡庶红的建议扭转了她的想法。“一到季节,中岭村山间百花竞绽,花源优质,是个养蜂的好地方。”胡庶红说,发展中蜂养殖产业是一条脱贫增收的好路子,而且贫困户养蜂每桶蜂箱还能享受480元的政策补贴。

这么好的条件怎能放过?说干就干,夫妻俩当起的养蜂人。黄江萍同丈夫克服各种困难,发展起中蜂养殖产业,仅仅一年时间,就摘掉了头上的贫困帽。还成为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带动附近5户建卡贫困户养蜂增收。

黄江萍一家及带动他人脱贫致富的事例,只是我区众多贫困户依靠产业发展脱贫致富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区始终坚持以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抓手,同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贯穿其中,扎实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形成以高山蔬菜、高山茶叶为龙头,以特色林果、草食牲畜、特色水产等为重点的一批重点扶贫产业,形成“2+6+N”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为支撑的优势产业集群,即做靓武隆高山蔬菜、高山茶叶2大特色优势品牌产业,扶优做强生态畜牧、生态渔业、特色水果等6大山地特色高效农业,适度规模、集中连片发展烤烟等区域传统产业。目前,累计建成产业扶贫基地3493个,培育“寻味武隆”区域公共品牌和“五农人”“后山里”“赵佳人”“凤来谷”等10余个名优品牌,通过壮大“一村一品、一户一业”,实现每个贫困村至少有2至3个主导产业,每户贫困户至少有1个增收产业,实现产业覆盖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户100%。

深耕美丽乡村

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小康”风吹暖乡村振兴热土,刮遍武隆的旮旯角角,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背景下,我区184个行政村也悄然发生了变化。

沧沟乡是重庆市17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乡镇之一。近年来,沧沟乡深入挖掘自身资源优势,从“山窝窝”里闯出一条农文旅相结合的发展道路,昔日的荒山野岭披绿生金,村民的日子也越发红火。

沧沟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随着农村青壮年劳动力的不断流失,耕地撂荒的问题日渐严重。如何盘活农村土地,让“沉睡”资产焕发新的生机,成为该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课题。

今年以来,该村不断探索创新思路,采取党员治荒、产业破荒、机制防荒等举措,成立了由66名党员组成的工作队,分村民小组对村域内可利用土地进行包片开荒复垦,包括河流滩涂地、石漠化土地、闲置撂荒地等。

以该村沙台铺村民小组为例,开荒复垦的约8亩土地将通过《村规民约》,在征求原土地承包人的意愿后,对土地的使用权进行再次分配。

同时,因地制宜推进撂荒地复耕复种,发展红薯、油菜、脆桃、番茄等配套产业,用“以攻为守”的方式,盘活“沉睡”土地资源。

“如果有村民认领耕种,村集体将免费提供种苗、化肥等农用物资;若无人认领,就由村集体统一规划发展产业,作为村集体经济。”该村党支部书记赵廷奎介绍。

据了解,沧沟村目前已开垦复耕荒地80余亩,且全部种上了粮经作物,预计将新增粮食产量10余万斤,村集体经济将实现增收5万元以上。

不仅如此,沧沟乡还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沧沟村大胆探索新路,形成了一批特色产业,拥有“沧沟西瓜”和“板角山羊”两个国家地理标识。“沧沟西瓜”也已通过国家绿色食品认证,并获得重庆市著名商标称号。

这颗大山深处的致富“金瓜”,不仅为乡村振兴发展注入满满活力,也为村民带来就业和增收的机会。

为鼓励农户发展增收产业的积极性,沧沟村先后成立了西瓜、山羊、苕粉等6个产业党支部,带动和引导全村其他村民种植西瓜1000亩、红薯1500亩、油菜1000亩、脆桃100亩、番茄50亩,预计种植农户户均增收2000元以上。

星光不问赶路人,时光不负有心人。沧沟乡正是从“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到“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上的一个缩影。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冲锋号角再次吹响。站位新时代、立位新担当、落位新作为,武隆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将豪情满怀、激情澎湃,以更加昂扬的姿态谱写高质量发展的美丽新篇章。

十年栉风沐雨,十年砥砺前行,从摆脱贫困到衔接乡村振兴,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在武隆这片红色的土地上,老百姓将会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