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有源头活水来——凤山街道党员干部抗旱救灾掠影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武隆新闻 > 正文   |   2022-08-30   阅读量:

抗旱志愿服务队在黄渡村耳厂坪人饮蓄水池查看蓄水情况。(王 蓁/摄)

本网特约通讯员 王蓁

“有水了,终于有水了!太感谢你们了!”8月21日上午9:30,凤山街道黄渡村花果山组耳厂坪(小地名)人饮蓄水池旁,64岁村民王晓松看着清水哗啦啦地流进水池中,大汗淋漓的黝黑的脸上,发自内心的高兴和感谢溢于言表。

入夏以来,受持续晴热高温天气影响,全区各村不同程度遭受旱灾,生活生产用水“捉襟见肘”。面对严峻干旱形势,全区各级部门广大党员、干部职工积极响应,无数个“党员干部突击队”“党员志愿服务队”深入乡镇(街道),抢时间,战高温,斗旱情,让党旗在抗旱减灾一线高高飘扬。

闻令而动战高温,无惧“烤验”抗旱情。凤山街道积极响应,将街道全体干部职工划分成11支“抗旱救灾志愿服务队”,与区城管局帮扶集团抗旱突击队队员一起进村入户了解旱情、寻找水源,千方百计抗旱救灾。

一汩汩甘泉,张张笑脸,抹抹“志愿红”,成为这个夏天乡村一道道最美风景线。

24小时

8月17日,凤山街道一级调研员王常贵接到黄渡村党支部书记骆赟打来的一个电话,瞬间揪心起来:耳厂坪250立方米的人饮蓄水池已经见底了,意味着花果山组230户900余人人畜饮水有问题。

怎么办?“走,去现场,实践才能出真知。”挂掉电话,王常贵立即召集抗旱突击队队员董建春、应远华、陈飞宇、杨晓明、杨强一起进村,查看现场,寻找解决方案。

“山上没其他水源了,离蓄水池最近的水源就是长途河。”在现场,66岁村民蒋兴华的一句话让队员们看到了希望。

18日,解决方案出炉,即采购大功率水泵从长途河抽水。同时,队员各司其职,分别负责材料组织、找取水点和动员群众。

19日下午,水管、线缆、水泵、电表等物资送到村上。当天晚上,花果山组组长刘远生在在群里的一条微信通知,“明天早上5:30到蒋兴华家搬水管,拉纤下河抽水。”

一呼百应。20日,抗旱突击队到了,村里的党员干部到了,在家的老少村民也有力出力。一卷水管100米,足足有一两百斤重,大家喊着号子拉水管。力气不足的,拿着镰刀砍杂草,给大家开路……

众人拾柴火焰高。上午10点,抽水管铺设完毕。11点,抽水泵“轰轰”响起,清澈的河水从抽水泵涌出,流进耳厂坪人饮水池中……

擦一把汗,村民王晓松笑呵呵地说,从买材料到安装,再到通水,还不到24小时,终于可以“解渴”了。

掘地三尺

大旱之下,保障群众有水吃是抗旱工作头等大事。

这个夏天,走马村党总支部书记段兴刚一直在乡村道路上“奔跑”,在深山老林里“乱钻”,一双胶鞋、一个森林防火袖章、一个水壶是他的标配。

“大家放心,只要是共产党领导,不会渴死一个人,哪怕最近没水,想办法也会弄几挑水来。”

8月22日下午5点,四合头组的院坝里,段兴刚与群众促膝交谈。面对群众迫切渴求水源的目光,段兴刚坚定承诺道:就算掘地三尺,我们也一定会尽全力为大家找水源!

段兴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为了帮助村民寻找水源点,段兴刚和村民一道本着“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大无畏精神,不管上山道路蜿蜒盘旋、崎岖不平,不管草木丛中的蛇、虫出没,从没有打过退堂鼓。

付出总有回报。在石灰窑(小地名)发现2处水源,在走马村沉砂池(小地名)发现一处水源,在桐麻组石庙(小地名)发现1处水源,在芹菜园组发现1处水源,解决了1200米水管,为120户农户解决了用水燃眉之急……

“水源最好的一处是芹菜园组的倒洞(小地名),是一条暗河,洞深400米,水流出口距最近的蓄水池6公里,估计能解决周边2个组400余名群众的饮水问题。但遗憾的是,因为地理原因,那个暗河的水源提不起来。”说到这,段兴刚满脸的遗憾。

上门服务

旱情在哪里,党员干部就在哪里。

8月24日,芋荷村砖房组后槽(小地名),75岁村民黄福寿老两口家里难得一次的热闹。

“老黄,我们给你送水来了。”听见声响,黄福寿立即起身跨出门槛,站在屋檐边的他只见三三两两、清一色的“红马甲”抬着大桶水朝自己家走来。有的正在拉水管,然后将皮卡车上水桶中的水抽到自家水缸中。

“你们把水送到我屋头来了,太感谢了。”回过神的黄福寿眼噙泪水,一个劲道谢。

黄福寿老两口是独居老人,因两个儿子相继英年早逝,妻子陈维芳受不了打击导致精神失常,家里主要经济来源就是每个月的低保金。

“近段时间的高温天气里,黄福寿房前屋后靠天落水的蓄水池已全部枯竭,生活艰难,是否有党员愿意出力帮忙送水?”

芋荷村党支部书记柯贤明的一句倡议,不仅村里党员张树忠、传泽芬、王福江、文振友、李明陆续回复,也得到了抗旱突击队队长代亨龙和凤山街道党工委书记蔡禹等的积极响应。

党员带头,村民们跟上,一个20多人的送水小队就这样火速成立。

附近没有水源,就从约15公里外的河心水库抽水上车;途经未硬化的糟糕的泥结石路面,车辆无法前进时,大家就一起推车前行;到了院坝又合力将一桶桶水提到屋内。

经过大家一连串的操作,黄福寿家里3立方米的大水缸满了,还有4个大桶也满满当当。

“起码够半个月。”黄福寿高兴地说,“吃的水有了,喂猪喂鸡的水也有了,‘吃水不忘挖井人’,感谢大家帮忙,没有他们我们就吃不上这个水。”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