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重阳节】九九秋高话重阳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文化 > 正文   |   2020-10-26   阅读量:

◇杨友仁

九九重阳,又称重九、上九、登高节、阳数节等。因为在古老的《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九”。再是日月同九,两阳相重,故名“重阳”。又因“九九”与“久久”同音,九在数字中是最大数,有长久、长寿的含义,古人便认为这是一个特别值得庆贺的日子。

随着历史的变迁,重阳节活动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变化。但作为深深融入民间的登高、赏菊、祈寿、驱疫等民俗,还是以其丰富的内涵传承至今。如今,重阳节又被赋予新的含义,全国许多地方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了“老年节”。

脚著谢公屐 身登青云梯

重阳节的起源,和中国古代的农耕文化有关。

最初,重阳节发轫于古人祭祀大火的仪式。据《吕氏春秋》记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下。”

到汉代时,九月九日的皇家祭祀和宴饮活动从宫庭中流布到了民间,在那一天,人们准备了丰盛的菜肴,饮用菊花泡制的酒水,期望自已能够在饮用时得以长寿。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月往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重阳节已发展到人们有求长寿之民俗,朝野纷纷采药服食以却病延年,同时开展大型饮宴活动。

至唐代,九月九日这天便正式被定为“重阳节”了。

在开展重阳节的活动中,首推“登高”。那时候,人们在秋收之后有了闲暇时间,纷纷上山开展狩猎或采集一些野生食物,为渡过冬天作好准备,并由此而成为一种民间的礼仪活动。到西汉时,以上活动又发展成一种“登高远望”的民俗。

到南北朝,九月九日,士农工商各行各业的人们,都到郊外去登高或设宴饮酒。相传晋末诗人谢灵运还为登高自制了一种登山用的木屐,人称“谢公屐”。后来李白曾在一首诗中写道:“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到唐宋时期,重阳节这天活动又有发展,人们开始做一种叫“重阳糕”的菊花糕去祭献祖先。菊花糕以菊花和面食为主料,再加一些石榴子、栗黄、银杏、松子肉配制而成。在不少地方,九月九日当天,凡是出嫁的女儿要携夫婿带着重阳糕回娘家看望父母。重阳糕一般做成两个大的,九个小的,这是取其“二九”(九月九日)相逢之意。女儿女婿回婆家时,娘家父母也要回赠一些糕饼等物,以祝福女几女婿生活甜蜜幸福,生计通达隆盛。后来,有古书记载了这样的民俗,将其九月九日“送糕敬老”的事宜。由此可见,“糕”与“高”发音相同,重阳“登高”“食糕”,寓意“及第高中,步步高升”。另外在民间,重阳登高还有避灾驱疫的意思,一是说古人敬畏山神,在“九为老阳,阳极生变”的九九重阳之日,登高拜山神,以求趋吉避凶。大家上山的药材中同一种叫茱萸的植物,把它插在头上,就可以免祸呈祥。

菊花延寿客 茱萸辟邪翁

在中国古俗中,端午离不开屈原和粽子,那么九九重阻节则离不开陶渊明和菊花。重阳之日人们郊外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便是起源晋朝大诗人陶渊明。

自古以来,人们把菊花象征为长寿。在不少文人墨客笔下,菊花与梅、兰、竹并称为“四君子”。菊花独傲秋霜,晚节犹杳,经得起秋后日渐浓厚风霜的摧折,象征着气节和高洁的品格。“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悯,不为五斗米折腰,辞官为农,柴桑隐居。他一生酷爱菊花,以菊作伴,在宅边东篱之下种了许多菊花,朝夕欢赏。他写道:“菊花如我心,九日九日开,客人知我意,重阻一同来。”

陶渊明以农桑为乐,爱诗爱酒爱菊,他的人品文章,是六人大夫推崇的典范,他们将陶渊明与菊、与酒、与重阳联在了一起。菊花甚至因陶渊明采菊东篱下而获得“篱菊”、“篱花”之美名。于是众人纷纷效仿陶渊明,不但有重阳赏萄,还有宴酒诗会,直追“菊仙”陶渊明效意趣。

到北宋时,京城开封重阳赏菊之风盛行,而且品种繁多,发展到千姿百态。宋代《东京楚华录》里就记载了:“九月重阳都下赏菊有数种。其黄白色蕊若莲房曰‘万龄菊’,粉红色曰‘桃花菊’,白而檀心曰‘木香菊’,纯白而大者曰‘喜客菊’。无处无之,酒家皆以菊花缚成洞户。”

明至清代,人们赞赏菊花做诗赋越来越多,有写菊的美艳,有写菊的富贵,有写菊的品格,有写菊的药用,并把菊花与重阳作了关联。

菊花含有养生成分,重阳佳节饮菊花酒,被看作是祛灾祈福的“吉祥酒”。晋代葛洪《抱朴子》一诗中就有南阴山中人家饮用泡菊花的甘谷水而益寿的记载。同样的还有一种叫“茱萸”的植物,茱萸生长在山野,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九日是两个最高的阳数重合,也是物板必反的起始,所以在重阳节人们都借茱萸以辟邪求吉。晋人周处在其《风土记》中就讲,“九月九日,律中无射而数九。俗尚此日扦茱萸以插头,言辟除邪气,以御初寒。”人们在重阳节时折下茱萸插在头上,或者将茱萸系于臂上,或者用茱萸泡酒,无比尊崇,将其尊为“辟邪翁”。据南宋吴自收《梦粱录》记载:“日月梭飞,转盼重九……是曰孟嘉登龙山落帽,渊咀向东篱赏菊,正是故事。今世人以菊花、茱萸,浮于酒饮之,盖茶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假必二物服之,以消阳九之厄……”

此外,重阳节正值蟹汛,所谓“九月团脐十月尖”,此时螃蟹正肥,新酒菊夫,对菊持蟹,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重阳一趣。

煮酒烧红叶 持螯切嫩姜

自唐代开始,重阳节又添了吃螃蟹这一习俗。

唐代前期,河北沧州多蟹,且是稻田中的河蟹,以糖腌渍。是为贡品。中唐开始,经济文化中心逐渐南移,因此江淮、江南一带的稻作农业得到发展且逐步成熟。到宋朝,随着南宋定都临安,螃蟹著名产地也从河南南部、安徽北部一带遍及江南。到了明清,螃蟹已成为一种与南方、尤其与江南的意象勾连在一起的美味,吃法也返璞归真,北方水煮,南方则是清蒸。

重阳节正值秋汛,螃蟹正肥,新酒菊天,对萄持鳌,也是文人墨客笔下的重阳一趣。唐代李显《九月九日幸临渭亭登高得秋字》诗序:“陶潜盈把,既浮九酝之欢;毕桌持螯,须尽一生之兴。”元代马致远也在《双调·夜行船》中调侃;“爱秋来时那些:和露摘黄花,带霜烹紫蟹,煮酒烧红叶。人生有限杯,几个登高节?”

在江南、长江三角地带,“九月九,湖蟹过老酒”,家家户户都要持鳌饮菊花酒。重阳节这天,城镇乡间、商店作坊,人们桌上都要有蒸烹的螃蟹,畅喝“菊花酒”或“茱萸酒”,孔庆镕就在《扬州竹枝词》里写道:“紫蟹居然一市空,买来声价重青铜;东翁为劝茱萸酒,过却明朝上夜工。”

由此可见,就像每年元宵节的汤圆、端午节的粽子、中秋节的月饼,相延成习,积习成俗,吃螃蟹喝菊花酒也成了重阳节的美食标配了。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