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在脱贫一线的实干者——记江口镇花园村第一书记应远华
您的位置:武隆网 > 乡镇部门 > 正文   |   2020-10-12   阅读量:

本网记者 徐爱荣

“应书记,今年我家的花椒丰收了!还得感谢你哟。” “要是没有您帮我争取500米水管,我的养牛事业不可能有今天。”……让江口镇花园村、荆竹村村民交口称赞的这个个头不高、浑身充满干事激情的人,就是扶贫干部应远华。

在脱贫攻坚关键时期,他全身心投入,埋头苦干,因地制宜发展产业,成功探索了一条“生态环境修复+生态产业发展”,实现“农业产业扶贫+集体经济创收”的路子,带领村民走上了脱贫致富的道路。

深入调研 了解实情

花园村2014年被评为市级贫困村,全村共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11户349人,全村无支柱型产业。

2017年11月,区信访办定点帮扶村调整到江口镇花园村,基层工作经验丰富、干事创业有激情、熟悉村情的应远华同志被选派到花园村担任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长,荆竹村帮扶干部。

到村后,面对花园村生态环境脆弱、产业基础滞后的严峻形势,应远华第一时间召集村支“两委”召开工作会议,了解本村基础设施、产业发展、群众增收、住房教育、安全饮水以及人才队伍等方面的基本情况,并面对面地征求干部对贫困村发展的意见建议。

“深入基层群众,才能掌握实际情况。”应远华认为,要想真正了解贫困地区群众所需所急所盼,必须要对全村的村情民意进行全面了解。他用2周时间,走访全村9个村民小组。通过入户走访、召开户长会、院坝会等方式,深入了解实情,听取群众对本村的发展意见或建议。

“应书记,我们长房子村民小组22户农户存在季节性缺水,如果可以修个大点的蓄水池,我们吃水难的问题就得到解决了。”“建议村上好好提个思路,传统‘老三样’(玉米、红苕、洋芋)是难以增收哦。”……应远华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的同时,进行了汇总整理,涉及道路交通、人畜饮水、乡村旅游、人居环境等,其中最为突出的是产业发展方面。

发展产业 增收致富

掌握全村的基本情况之后,应远华认为,要想找准制约贫困村、贫困群众发展的“病根”,必须针对村情和群众意愿因地制宜科学地开具“处方”。然而,有效破解产业发展难题是当前群众反映最强烈,最迫切的问题,产业发展成为干部群众“开拓眼界”是第一步。

为了改变村中产业发展落后的现状,应远华召集全村党员代表、人大代表、群众代表、妇女代表等,到綦江、江津等周边区县学习考察农业产业发展,每到一处大家都认真听取情况介绍、感受发展氛围、学习发展产业经验。

通过考察,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大家一致认为花椒产业具有适应性强、市场前景好等显著特征,村支两委集体决定同意将发展花椒产业作为全村特色农业产业。与此同时,应远华还邀请区级农业专家深入花园村综合指导发展花椒产业,让花园村的农户吃下了“定心丸”。

“农业产业风险较高,农民担不起这个风险。”应远华建议先让大户来试点,实现成功案例和盈利后,再推动建立“农业企业+专业”“合作社+贫困户(资金、土地入股)+市场”的组团发展模式。

王斌就是参与花椒产业发展的大户之一。在村支“两委”的帮助和支持下,他注册了重庆市达沃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共流转200亩土地种植了品种优良的九叶青花椒。

“抓产业发展、抓集体经济要‘同步抓’,不能搞‘两张皮’。”对于如何破解村集体经济“空壳”现象,应远华有自己的见解。

“将村活动室前那块空地好好利用起来。可以打造一个产业示范点,也可以纳入村集体经济收益分红……”在一次班子会议上,应远华对如何有机“衔接”农业产业和村集体经济提出建议。

经过讨论同意,村支“两委”和镇政府相关负责人多次到空地拥有者大唐水电公司沟通协调,大唐公司最终同意将原为废弃渣场的空地让花园村代为管理。村委通过与花椒产业大户签订产业合作协议,以出租废弃渣场方式,实现每年新增集体经济2万元,成功探索了一条“生态环境修复+生态产业发展”的路径,实现“农业产业扶贫+集体经济创收”。

2018年以来,当地81户农户(其中31户贫困户)参与专业合作社,通过流转土地、资金入股、定向务工等方式,每年村民劳务收入110万元(贫困户收入40万元)。1000亩花椒基地投产后,全年总产值约500万元。

心系群众 为民服务

“要不是远华为我争取500米水管子,我家的畜禽饮水仍然是个大问题。”每当提到自己的帮扶干部应远华的时候,江口镇荆竹村罗永超很是激动。

2016年,罗永超家庭被纳入建档立卡管理对象,根据帮扶工作安排,应远华便和罗永超家庭成“结对子”关系。

“罗永超一家三口人,儿子即将毕业,身体无疾病,却没有特殊技能,年纯收入也只有2600元……”经过走访调研,根据罗永超的实际情况,应远华很快为他找准了脱贫的“出路”。

“老罗,我建议你家可通过以下方式改善家庭经济状况:一是你可以到周边石场打零工,实现短期增收;二是你们家人都很勤快,可养生猪、肉牛,同时种植庄稼,实现持续增收。三是你家孩子马上毕业了,可以及时找个工作,也能够为家庭分担点。”

“看嘛,通过远华你这样支招,你让我们在脱贫的路上看到了希望。”罗永超回应说。他在应远华的帮助和支持下,通过扶贫小额信贷方式,向银行借贷了无息贷款,用于解决产业发展中资金不足的问题。

如今,罗永超家里养殖了5头牛、4头肥猪、100只鸡,还种植10亩玉米、3亩油菜。2016年,全家年收入越过了4000元,顺利实现脱贫目标;2017年、2018年家庭年收入均在7000元以上;2019年的人均年收入达到1.7万元,实现了每年翻番。

经过努力,目前,花园村和荆竹村已经全部实现脱贫目标。

“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开启群众幸福生活的新起点。”应远华对村民们的幸福生活充满了信心和希望。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