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桑梓十六载 甘做两河新“愚公”——记接龙乡两河村党支部书记徐斌
您的位置:武隆网 > 乡镇部门 > 正文   |   2020-09-23   阅读量:

1984年10月,徐斌应征入伍:戍过边、参过战;立了功,入了党。退伍后,徐斌进过厂、下过岗、摆过地摊、打过零工。特殊的人生履历,磨砺了徐斌永不服输的性格。

2005年1月,徐斌当选为接龙乡两河村党支部书记。怀着对家乡美好未来的憧憬和改变家乡贫穷落后面貌的志向,走马上任。理想很丰满,但现实很骨感。两河村位于桐梓山脉,“背靠南天门,脚踩两条溪,门朝天上开,水往山脚过”。摆在徐斌面前有四大难:

第一难是“出门难”。两河村三面环山,没有出村公路,村社道路尽是“放牛路”,山岭上的住户看得到、也喊得应,但走起来要好几个钟头。

第二难是“用水难”。村民守着前印溪、后印溪两条溪流,但由于人住山上、水在山脚,“只闻溪水声,难饮溪中水”,生产生活全靠“天落水”。

第三难是“经济难”。地里种的是苞谷洋芋红苕“老三样”,收入来源就靠点烤烟,经济落后、条件艰苦。

第四难是“结婚难”。“女大嫁丰都,男大打光棍”。女孩子长大后,就嫁到条件较好的丰都县,外地女子又不愿意嫁到这个穷地方,村里老光棍就有20多个。

其实,在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前,徐斌已在县城一家国有企业有了稳定的工作。听说他当了村支书,在广西柳州房地产公司任董事长的老营长给他打电话,开出15万年薪聘请。

“两河村养育了我,而如今父老乡亲仍然守着一亩三分地,起早摸黑、脚挖手抠,过着苦日子、穷日子,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退役军人,我怎能坐视不管?”徐斌下定决心留在村里带领村民增收致富。

“老乡富不富,关键看干部”“群众富不富,关键在支部”。徐斌把村里有文化、有上进心、愿真心实意为村民做事的年轻人组织起来,把其中优秀的同志发展成党员,进入到村干部队伍中来。徐斌还在村里推行党员设岗定责制度,每月把党员履职情况“晒一晒、评一评、比一比”。党员“一人带全家、一家带一塆”。村民的积极性都被调动起来了,村党组织建设也从“后进”变为先进。

2010年,乡里多方筹集资金,启动了两河村至丰都南天湖总长8公里的对外大通道建设。两河村位于南天湖自然保护区山脚下,山脚到山顶垂直高差七八百米。县交委的测量设备进了林子,根本就露不了头、看不过亮、读不到数,测设人员说这个地方“只适合鸟飞,不适合人走”,希望徐斌发挥人地两熟优势,先砍出个毛路子。

徐斌一咬牙,带上几个年轻人,背上干粮和砍刀,一头钻入深山老林,饿了吃干粮,渴了喝山泉水,困了就靠着树桩休息几分钟。经过一个多月的奋战,终于砍出一条人行道,可爬上山顶往下一看,发现根本无法修公路。

隔天,徐斌又组织几个村民进山第二次探路,半个月后,砍出一条羊肠小道。可爬上山顶一看,还是不行。锲而不舍的徐斌带着人再次向深山进发。功夫不负有心人,一个多月以后,他们硬是攀着悬崖、过沟上坎,砍出了一条符合修路要求的线路。

测路难,修路更难。由于山高坡陡,自然条件差,修条路等于是悬崖凿壁,建设条件相当艰苦。修路过程中,一台挖掘机不慎坠入悬崖,挖掘机上的两个人及时跳下,才没有酿成惨剧。

然而,就是在这样的条件下,徐斌带领村民逢山开路、遇水架桥,大干两年,终于在2013年修通了两河村的出山路,这条路也成了接龙乡的出境大通道。

在新一轮扶贫攻坚启动实施后,两河村又先后争取到1300多万元交通扶贫资金,启动8条共30公里社道路建设。如今的两河村,公路结成网,客车开进村,村民出山方便多了。

2018年,接龙水库建成蓄水,不仅解决了水库下游两个村民小组的用水问题,还平添了一幅高峡平湖美景,周边区县甚至还有重庆主城的人都来这里“找乡愁”,以前嫁出去就不回娘家的“姑娘”们也三天两头往回跑。

路和水的问题解决了,发展产业水到渠成。徐斌率先带头,养了65群土蜂,年产土蜂蜜400斤。经过多年实践,他摸索出了一套养蜂经验分享给乡亲们。如今全村已有土蜂养殖户50户,蜂群1200多群,年产蜂蜜6000多斤,产值达到100多万元。同时,村两委因地制宜,因户施策,组织乡亲们发展高山蔬菜、中药材、棘腹蛙、土蜂蜜、冷水鱼、乡村旅游,274户农户家家有产业,户户有增收,108户贫困户2019年全部摘帽。

今年,村上又实施了乡村旅游和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打造“公序良俗”建设示范村。如今,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的两河村,被区委评为平安建设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先进集体。

“只要组织信任我、群众需要我,哪怕再干15年,我也在所不辞,无怨无悔。”徐斌说。

(付琳眉 整理)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