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全乡之力 筑明日辉煌——石桥苗族土家族乡经济社会发展纪实
您的位置:武隆网 > 乡镇部门 > 正文   |   2020-09-16   阅读量:

本网记者 代君君

近年来,石桥苗族土家族乡上下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创建统揽经济社会发展,把“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主题贯穿到脱贫攻坚、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升级、乡村旅游发展、民族文化挖掘打造、民族民生事业改善等全过程,全乡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取得长足发展。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 推动乡村发展带动群众增收

“走,去石桥乡摘火龙果!”自8月上旬火龙果上市以来,石桥苗族土家族乡八角村的红心火龙果基地内,就有不少游客来体验热带水果采摘乐趣,基地负责人谢建文正忙着将游客采摘好的火龙果进行包装,忙得不亦乐乎。

在不远处的金川农产品公司内,大球盖菇、羊肚菌等农产品也正在打包装箱,快递员忙着将一箱箱准备好的农特产品送往四川、重庆等地。

近年来,石桥苗族土家族乡坚持推动“一乡一品、一村一业”落地生根,通过多渠道积极吸引投资,打造特色项目、产业和旅游品牌。

据了解,围绕“一季有花、四季有果”,该乡发展了一批特色产业,打造总规模达2500亩火龙果、葡萄、脆红李等水果环湖采摘园,实现旅游收入达300万元。同时,打造高山供港蔬菜基地7000亩,实现收入近3000万元,发展2000亩金银花,形成种植、加工、金银花茶等全链条产业,发展年产3000万元20万只的蛋鸡养殖场,并按照生态环境保护的相关要求完善环保设施,配套建设有机肥厂。

不仅如此,该乡还积极打造一批特色项目,先后引进总投资5.6亿元的云暖香浓、总投资5000万元的蝉音栖谷和总投资1000万元的天池桃源三个特色项目。引资8000万元建成集酒文化展示、民宿接待、白酒生产等于一体的禅山酒庄;先后投入2400万元,建成集民族文化展示、运动休闲于一体的滨湖公园;完成贾角纳凉点78户苗族民居改造等。

同时,该乡还积极开发一批旅游品牌,培育芙蓉石雕、贾角山蜂糖等旅游产品,打造“夏冬仙女山、春秋芙蓉湖”的乡村旅游品牌,发展农家乐30余家,年游客量超10万人次,实现乡村旅游收入650万元以上。

不断改善民生事业 解决民生难题助推脱贫攻坚

“以前饮水问题是家家户户的难题,现在好了,自来水管通到家。”在天池村,村民李大爷看着干净的饮用水流进自家厨房,感叹道。

在解决“用水难”问题上,该乡抓住扶贫攻坚的契机,成为了全区的第一批自来水普及试点乡镇,先后投入水利资金近2000万元,实施水利项目近300个,安装管道21公里,彻底解决了村民的饮水难题。

在解决“出行难”问题方面,投入资金7000余万元,硬化乡村两级公路总里程达130公里,行政村通客率100%,建设人行便道120公里。

“投资320万实施‘三改一补’1063户,投资740余万元完成73户D级危旧房和833户C级危房户改造项目,补助资金221万元实施易地扶贫搬迁130户364人。”据该乡党委书记史安伦介绍,全乡积极加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新建休闲广场3个8000平米,安装污水管道6.5公里,6个村43个农业社实现了农村垃圾收运全覆盖。同时,在群众中开展“环境卫生”和“公序良俗”评比,促进老百姓生活习惯转变。并投入资金90万元,筹集资金120万元,开发公益性岗位35个,对场镇、公路实行常规保洁,人居环境得到了有效治理。

在认真落实社会保障政策方面,全乡4549人参加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达100%,城乡居民合作医疗保险参保10025人,参保率达98.5%。城市低保享受对象390户525人,农村低保享受对象500户1023人,临时救助困难群众406人,发放残疾人生活补贴92人,逐步实现各族困难群众应保尽保、精准救助。

强力发展文化事业 弘扬传承挖掘少数民族文化

“坚持将民族文化挖掘打造与经济社会发展相融合,让文化传承有载体,经济开发有价值。”在史安伦看来,要始终坚持综合施策、综合治理,坚决把维护和保障民族地区和谐稳定作为全乡第一位的政治任务。

“在石桥中心校设立木叶吹奏传习所强化传承弘扬;在少年宫开设特色班,传承推广唢呐、芦笙等民族特色文化,并制作和普及石桥乡歌,挖掘整理并培养一批迎客歌、敬酒歌等队伍。”石桥乡宣传委员范玉伟告诉记者,木叶吹奏是重庆市级非遗项目,传承和推广非遗文化是项重要任务。

在打造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方面,2016年起,在全乡开展“独竹漂”运动普及培训,并常年举办赛龙舟等具有民族特色的户外运动赛事。代表重庆市参加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独竹漂、背篼龙项目并获奖。

“坚持把民族团结进步教育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稳定的全过程,通过与重庆工商大学等高校合作,把民族政策知识的宣传纳入宣讲范筹,不断强化民族知识、民族政策宣传,增强民族认同感,营造民族团结良好氛围。”在切实维护民族团结社会稳定方面,该乡还建立了常态化走访摸排机制,组织驻村干部、包社干部、村组干部每季度一次户长会、社员会,定期走访、定期摸排,听民声、察民情、解民惑,定期开展民族团结稳定形势分析研判,建立属地管理、受理接访和化解矛盾纠纷的联动机制,及时掌握少数民族流动人员的基本情况,形成网格化管理。

与此同时,该乡还推动法治教育进基层,在全区设立首个民族乡镇级派出所,通过以案说法、以案释法等推进普法教育,引导群众利用法律手段解决自身的诉求,切实提高各族群众尊法、学法、守法、用法意识,维护各族群众合法权益。并设立维权服务站,开展“夕阳红”义务普法活动,整合司法和综合治理资源,开设民族服务窗口,依法保护民族群众权益。

坚持“民族+基层党建” 壮大干部队伍注重培养使用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近年来,石桥乡始终坚持从严治党,强化少数民族干部队伍组织、作风、纪律、廉政等制度建设和管理。同时,注重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

“全乡投入400万元,新建贾角、八角、香龙村3个活动室,改建天池村、大坪村活动室,八角村、贾角村分别为市、区级党建示范点。”范玉伟告诉记者,该乡不断加强党建平台建设,通过配齐3个市级贫困村扶贫工作队,依托换届选优配强各村支书、主任,选派一批前学历为本科的本土人才进入村支两委,村支两委力量得到有效加强。

据了解,目前,全乡在党政班子中民族干部占比50%,在乡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中占比55%,在村居两委中占比43%,在农业社中占比60%;并将民族干部培训列入年初干部培训计划之中,覆盖乡村社三级和民族后备干部,选派多名乡村两级民族干部参加全市全区业务培训,提升民族干部工作能力。

不仅如此,为营造关心支持少数民族干部的良好氛围。全乡还坚持每个班子成员联系一名少数民族干部、每半年开展一次民族干部座谈会制度,集聚民族干部智力,解决民族干部之困。并建立民族干部数据库和后备干部动态库,适时推荐、提拔和选用民族干部到各个工作岗位,发挥民族干部作用;坚持表彰先进,发挥民族干部榜样的力量,带领民族群众共进步。

2015年,石桥乡被市政府表彰为“民族团结进步优秀集体”。2016年成功创建重庆市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2017年,八角村芙蓉湖被国家民委命名为“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2017年4月代表重庆市接受全国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向巴平措调研指导,进一步开启各民族同胞共同繁荣发展的良好局面。2018年,成功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

如今的石桥,路、房、水、电、林、田等基础设施完备,民族和睦安康、百姓生活富足,呈现出了蒸蒸日上的良好发展局面,2019年底全乡脱贫人口年人均纯收入达到7500元。

守望着同一片蓝天,耕耘着同一方山川,在民族团结和复兴崛起的新征程上,石桥苗族土家族乡正在聚全乡之力筑明日辉煌,朝着同一个方向,奋起涅槃,跨越发展。

(本版图片由代君君提供)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