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会一直在这里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记黄莺乡黄莺村党总支书记刘其发
您的位置:武隆网 > 乡镇部门 > 正文   |   2020-09-16   阅读量:

1993年刘其发从部队退伍后,打过工,当过交通管理,任过居委会支部书记。后来办企业,做过一个多亿的工程项目。那几年,刘其发自己家每年的生活消费都要百万左右,当时也算小有成就。

2016年春节回家过年,刘其发到叔爷家吃饭、摆龙门阵,叔爷说:“你们这些仔仔在外面混得再好,我们这些在屋头的人还苦着呢?其发呀,你就不想想父老乡亲?”

叔爷这些话让刘其发很不是滋味。

“刘总,村里的人都记得你哦,要不要回村里发展?”乡党委书记任荣也来动员他。

“组织信任我,百姓需要我,我还能说什么。”于是,刘其发不顾家人和朋友的反对,回到了家乡,并成功当选为黄莺村党总支部书记。

出去20多年,刘其发对家乡其实已经很陌生了。他先是找到老支书了解村里情况。他告诉刘其发,村里没有什么产业,群众意见大;交通也不便利,除了一条省道外,村民小组没有一条硬化路;生活环境差,电线随便挂,安全隐患突出,垃圾到处扔,环境脏乱差……听着老支书的诉说,刘其发顿时感觉肩上压力巨大。

刘其发本来想找几个能干的人分一下工,他可以村里城里两头跑,不耽误企业的工程,也顺便把村里的事管一下。

可是几天的情况了解,刘其发意识到村里的痼疾顽症经年累积,大小问题纠缠交织,“顺便”是不可能把村里的事办好的。

当刘其发犹豫、纠结的时候,乡亲们那一双双充满期待的眼神在他脑海里不断重叠、放大,撞击着他的心。刘其发下定了决心,搬回村里,把全部的精力都集中在家乡,“不带领乡亲们过上像样的日子,我刘其发就白当一回兵。”

产业是发展的根基,产业兴旺,乡亲们收入才能稳定增长。黄莺村土壤肥力差,地势高,最高海拔达2000多米,很多田都撂荒了。但是,村里村外有很多溪流,水源充足。一次,刘其发走到一条小溪沟边,正准备捧点水洗脸,低头发现沟里有很多野螃蟹。他想,“我们这是山泉水,养大闸蟹肯定品质好。”

果敢的刘其发迅速将念头转变为行动。他和村主任出车先带乡亲到沧沟、凤来等乡镇考察学习大闸蟹养殖方法。回村后,组织召开村民大会讨论,组建村里的集体经济,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发展水产养殖。

“村民可以用土地入股、也可以用劳动力和现金入股。”刘其发说,项目启动后,大家的积极性高得很,纷纷签了协议以土地入股,劳动力以每天100元计算入股,每天参加劳动建设的有30多人,很快就将荒置土地建成了1米多深的池塘。接下来马上就要采购蟹苗、防跳网和喂养螺蛳等。

发展产业光靠土地行不通,必须得要“真金白银”的投入。但现金入股时遇到了困难,起初没有一个人交入股金。

刘其发知道,大家心里没底,出工出力没问题,可是万一把钱砸进去,赔了怎么办?

怎么办,刘其发说:“这样,我向大家担保,亏了我个人退你们本金!”

刘其发取出自己的存款交给会计高云贤作前期购物垫付资金,如果大家不愿意出现金,刘其发把自己垫付金转为入股金。不到十天就将防跳网、螺蛳、蟹苗买了回来安装投放到位。

消息一传出,在外务工的纷纷打来电话要支持家乡的产业发展,三天就收到现金入股11.5万元。就这样,39亩的大闸蟹养殖场搞了起来,并成立了颜雯大闸蟹养殖专业合作社。后来,区、乡领导多次到村里的大闸蟹养殖基地调研,并给他们很大的政策支持,乡亲们的干劲更高了。

然而好事多磨。正当大闸蟹养殖逐渐兴盛的时候,合作社管理上却出现了疏漏,甚至到了崩溃的边缘。刘其发两天两夜没合眼,边和大伙分析原因、评估风险,边与村委会干部商讨解决办法。最后决定将养殖场以6.6万元的标的承包经营。

可是,没有一个村民站出来承包。结果养殖场迟迟没人管理,损失严重。走投无路之时,刘其发请求武隆凤山商会支援。商会立马组织召开会员大会,商定通过“大手拉小手、万企帮万村”活动方式支持黄莺村的产业发展,与大闸蟹养殖合作社签订了合作协议,充分保障了村集体、合作社社员利益。让黄莺村的集体经济渡过了难关。

目前,黄莺村水产养殖基地已进入正常发展阶段,除了大闸蟹,还养殖了娃娃鱼、稻田泥鳅等十几个品种。今年还将扩展稻鳅水产养殖120亩,养殖各种生态鱼65亩。刘其发们还利用集体经济组织在城区开办了两家生态鱼庄,实现了产销一条龙。既扩大了就业,     (转二版)  (接一版)又壮大了村集体经济,预计年收入将达到160万元左右。依托水产养殖项目,黄莺村集体经济终于实现了历史性突破。

村上还用这种集体经济模式,建起了多个专业合作社,种起了金秋梨、李子、桃子、板栗、核桃等精品水果共1650亩,还建起了一个年产千头的生猪集中养殖场。黄莺村的人均纯收入从2014年8980元增加至2019年的15800元,不但脱下了贫困的帽子,更让大伙儿看到了致富的希望,形成了脱贫致富的长效产业。

俗话说,安居才能乐业。刘其发刚回村当兵支书的时候,全村无房和危房户有50多户。危房改造政策要先建后补,这些贫困户没有存款,也没有劳动力,哪里能修得起房子。刘其发就自己出资金帮农户垫购材料,请劳务班组修建。

和平组无房户刘官应,长期住在他兄弟废弃的养猪场内,“三只鸡鸭绕身旁,猪圈板上一张床”。当刘其发第一次见到这样的生活场景时,控制不住眼泪哗哗淌。

刘其发和村委会几名干部分工落实地基、资金和施工队伍,协调乡党委和政府的支持。大家伙一起动手帮忙,房子很快建好了。2017年5月,当刘官应搬进新房时,甚至不相信这是真的,抓住刘其发的手,左摇右摇,拍了又拍,放下再抓起来,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眼泪啪嗒啪嗒往下掉。

看着刘官应激动的表情,刘其发的心瞬间融化了,真正感觉到回村当支书这个决定的正确,也坚定了他扎根家乡带领乡亲们脱贫致富的信心和决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井冈山革命老区时说过,“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作为支部书记,刘其发始终用总书记这句话鞭策自己。这两年,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刘其发和村干部们一家一家地去关心,一户一户地去帮扶,到去年,全村五十多个贫困户全部脱贫。2019年全村共有56家农户196人搬进了新家。村上安装了路灯,修建了生活供水系统,整治了村容村貌,彻底改善了人居环境。如今,组组通了水泥路,家家喝上自来水,户户都有漂亮的庭院,人人收入大提高,村民一个个笑得合不拢嘴。

时至今日,仍然有人不理解,一个大老板,放着大把的钱不去挣,非要跑回穷山沟当个比芝麻还小的官,到底图啥?

“我是共产党员,是退役军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早已刻在我的心里。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若风光勿忘恩。当再大的官挣再多的钱,也不能忘了父老乡亲。”刘其发说,只要黄莺村还需要我,自己就会一直在这里干下去,直到干不动为止。

(付琳眉 整理)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