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亲的土地情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文化 > 正文   |   2019-10-30   阅读量:

  ◇陈庆发

  父亲今年77岁,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把辛勤汗水和希望全部撒播在了脚下的黄土地上。在辛勤耕种的七十多年里,父亲和土地结下了割舍不断的情缘,亲眼见证了土地改革“变奏曲”,感受到了脚下土地的沧桑巨变。

  苦涩的土地

  在争做毛主席的好战士年代,18岁那年,父亲怀揣报效祖国的梦想,参军走进了沈阳军营,曾多次立功受奖。在6年的军旅生涯后,父亲积极响应“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号召,回到家乡这个广阔天地务农,并在当时的生产大队里任大队干部。

  “那时在‘一大二公’的人民公社体制下,由于在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的‘大锅饭’,生产上‘大呼隆’,严重挫伤了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大多数人出勤不出力,到场算个数混日子,结果是‘人哄地一时,地哄人一年’,年年闹饥荒,饿肚子。”父亲回忆说,那时一家大小有5口人,一年下来每人分到的口粮不足100斤,不等开春就没有粮食吃了,只能凑合着用野菜煮糠吃,才勉强撑到第二年的新粮出来。

  “现在想想,一片良田沃土,随便年份亩产就打千把斤粮食,但在‘以无产级阶斗争为纲’的年代可真难为了活人。自家房前屋后的空地不能私自种菜,栽种果树,一年到头只有过年时才能称点肉、打点酒、买点布,还要全凭票卷计划供应。”回忆起在当初在人民公社体制下的那段岁月,父亲连声感慨。

  希望的土地

  1978年,随着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命名的中国农村土地改革迅速蔓延全国,这让过怕了穷苦日子的农民看到了大地的希望。

  就在第二年秋收结束后,当时的生产大队采用抓阄的办法分了牲口、农具和责任田,父亲也由此分得了20亩土地。有了属于自己经营的土地,父亲和母亲一天起早贪黑在自己的土地上翻土、积肥、浇粪,除草……就连一些荒边荒地都种上了粮食和蔬菜。承包种地的第一年,除上交200多斤公粮后,还余剩1000余斤粮食供自给自足。靠着勤劳的双手,1985年,父亲在自家院子里新盖了3间瓦房,次年,又以600多元买回来全村第一台12英寸的珊瑚牌黑白电视机,过上了“卖物换盐,养猪过年”的小农日子。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到来如同一场春雨,不仅成为促进农业增长的‘黄金时期’,而且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了吃饭问题。”父亲动容地说,“尽管那时生产力十分落后,生产条件差,粮食产量不高,但自土地下放到户后,糠菜半年粮的历史就结束了,咱再也没有饿过肚皮。”

  金色的土地

  虽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短时间内解决了吃饭问题,可物产单一,基础条件差,成为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道“拦路虎”。

  1987年,沐浴着改革的春风,这场被誉为“双增革命”(即烤烟生产和改良地膜玉米)的脱贫攻坚战在我的家乡打响时。早年受过革命教育又担任起一村之长的父亲,带头种植了5亩烤烟和5亩地膜玉米,这一年下来,烤烟实现收入2000多元,而改良地膜玉米则是老品种的双倍产量。当年,父亲还被乡政府评为“烤烟生产先进个人”,由此让刚开始还持观望态度的村民对“双增革命”刮目相看。

  初尝种烟甜头的父亲,更加坚定了走种烟致富的路子,决心抓住县上发展烤烟生产的大好机遇和当地耕地面积较多的有利条件,带领全村村民大干“绿色革命”。

  随着种植规模的扩大,父亲更加注重科技的投入,使种烟效益更是逐年攀升。曾先后9次被县政府、乡镇政府和烟草公司授予“烤烟生产先进个人”“烤烟状元”“科技兴烟示范户”“科技种烟能手”等荣誉称号。成为全乡远近闻名的种烟名人。还被各级政府评为“党员之家”“遵法之家”“光荣之家”。

  多情的土地

  “你们身体不好,就不要再种烟了,把地租给别人种,到城里去住吧!”看到年老体迈的双亲,早些年我就劝父母不要再种地了。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父母怎么却怎么也不肯放弃,虽把土地租给了别人种烟,自己却在家里依托生态资源优势,改行发展起了土蜂养殖,一年增收2万多元。

  “现在国家对农村的优惠扶持政策越来越多。不仅取消了上交几千年的‘皇粮国税’和三提五统费用摆派,连娃娃的学费也免了,种地有补贴,搞退耕还林有补贴,购买农用家电有补贴,农房改造有补贴……”谈起这几年党和国家对农村的富民政策,父亲更是乐不可支。“第一次直补时,每亩地补9元,虽然钱不多,但感受到农村改革实现了由‘取’向‘予’的重大转变。”

  新中国成立70年来,随着党和国家实施的一系列“强农惠民”政策,全国各级政府都切实把各项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逐步转向农村,开始修公路、建水池、搞农改、发展特色产业,有效解决了农村出行难、吃水难、用电难等问题。

  特别是党的十九大为未来的农村改革再次确立方向,保持土地承包关系稳定并长久不变,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三十年,并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这不变的土地与多变的政策投入,不仅让广大以土地为根的农民又吃个了“定心丸”,更让这片多情的土地孕育着勃勃生机。

  如今,在党的富民春风吹拂下,家乡的田野正悄然发生变化——

  金秋变了,大春作物刚刚收获,反季作物又在地里紧跟而上,使广袤的田野上多了一道道风景线。

  大地变了,无论是当地农村人,就连远道的城里人,也来“挥金入土”,“抢占地摊”,包地发展特色产业,曾经的贫瘠土地焕发出致富“金光”。

  观念变了,村民们变得更注重科学种田,变得更加重市场、调结构、抓增收,探索走出一条“主业带副业、大户带小户、先富带穷户”的脱贫致富路。

  乡村变了,家家户户是公路通、水长流、灯更明、楼房美,来观光休闲的游客多了,正朝着“产业强、乡村美、村民富”的小康路迈进。

  ……

  走在初春的田野上,父亲望着绿绿的果苗,盛开的春花,勤劳的蜜蜂,来来往往的游人,就像看到自己的孩子一样高兴。

  “现在兴村振兴正在我们这里如火如荼的进行,咱脚下的土地就是‘金疙瘩’啊,我哪舍得放下呢!”父亲深情地说。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