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庆发
从第一次与行政机关公文相遇结缘到现在,屈指算来,刚好有30个年头了。回想起这30年间,我亲历了字里行间从此为“纸”到全新的"e"时代,共享了祖国飞速发展的科技创新成果,感受了祖国的时代巨变。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了解党和国家大政、方针、政策的信息渠道,就是靠“传邮万里,国脉所系”的邮局投递来的信件和党报党刊中获取。那时我家乡十分贫穷落后,既无交通公路,又山路崎岖难行,“绿衣使者”根本不能及时把党报党刊、信件这些读物送到村子里来,而是等村上的干部去乡上开会时,再让村干部把这些报刊和信件带回来。
刚上高中那年,我在父亲带回来的大摞报刊中,发现一个信封里装着两份散发着浓浓油墨香味的文件。只见页首印着一排代表政府机构的套红大字,而正文则是用手工书写的油印字,文尾还盖着鲜红的五角星印章。虽那时并不知这就是政府指导工作的行政机关公文,但第一次看到油墨斑斑而书写工整的文稿,当时就突发奇想:原来写字还可以起这样的作用,要是我也能写出这样的字该多好呀!
心中有梦,理想之舟就会为此扬帆起航,行动就会变得更加坚定而执着。在严重缺吃少穿而教育资源绝对匮乏的年代,我只能一边劳动一边学习,买课外书籍更是望尘莫及。每当父亲从乡上开会带回来这些过时的“堆堆报刊”,则是我劳动之余免费学习的最好读本。
在这些党报党刊的红色精神感召下,我有了第一次向党组织递交入党申请书的初心,8年后,我也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圆了我的红色梦想。在党报党刊的知识海洋熏陶下,我有了第一次提笔尝试新闻写作,尽管经受了上百篇稿件投稿后“泥牛入海”的沉重打击,但通过“书山有路勤为径”,从而实现了由农田到工厂、机台到案台的美丽蝶变之路,最终圆了我的文字梦想。
从事办公室文秘工作后,才真正体会了第一次看到那份文件制作的艰辛历程:先是起草文件的几易其稿之苦;其次是定稿后在腊纸上一字一句的刻字之苦;再次是用油印机一张一张的印制之苦;最后才是一页一页的分装合订,这个文件才算最终完成。这一份文件印制出来后,我手上、脸上、衣服上,到处都是油墨飘香。
回忆起最初“爬格子”那些年,由于文化底子薄、写作基础差,写稿是相当费时费力,常常是写了撕、撕了写,反反复复数十次,有时一个文稿纸耗去一大半,都还没有写出一件成品来;有时为了一个字,一句词,查找字典、咨询报刊这些“不开口”的老师,常常就要花费一半天。待初稿写成后,再才一字一句的誉抄在方格子上,最后让“绿衣使者”带着自己的希冀投送给报社。投去的稿件常常是无尽的等待或盼来盼的无言结局,因那时没有通讯工具,只有在报刊里寻找属于自己的芳草地,或报社寄来的样刊才方知被采用。
进入新世纪后,电脑办公开始普及运用,我这个“电脑盲”也被单位安排去参加计算机培训班。通过一周的学习,我学会了五笔打字、电子文档、电子表格等电子办公的基本操作,从此为“纸”结束了长期伏案“钢笔涂写”的劳苦,开始步入现代科技的"e"时代。
这电脑写稿不仅修改方便,直接打印,节约张纸,而且“度娘”查阅资料方便、快捷,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
记得我第一次用五指“码”出来的那篇通讯稿,通过传真发给报社,结果第三天就接到编辑部老师打来的电话,告知稿件被采用。这让我为祖国的现代科技飞速创新发展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后来,随着互联网的运用,电子邮箱、QQ这些"e"工具,便成了人们传送文件资料的主要方式,我也时常体验了文图稿件当天采写、次日见报的快速度。这"e"时代也由此拉近了人们彼此的距离、缩小了时空,让人们由此变得更加"e"网情深。
其实,何“纸”这"e"变化呢?还有更多凝聚科技创新,触摸时代脉搏的"e"网变迁。
过去,能有一份报纸、书刊看看是很惬意的事情。现在,手机报、电子报刊比比皆是,可谓是一机在手,便可“博览群书”,方知天下事。
过去,能有一个照相机,都会让人刮目相看,认为那是搞艺术的象征。现在,数码相机随处可见,手机也具有照相功能,已进入全民摄影时代,造就了人人都是摄影师。
过去,能有一部固定电话,都是让很多人羡幕的事。现在,移动手机一人一部或几部,已不再是什么稀罕事,而且智能化完全可以跟电脑媲美。
过去,出门旅行、购物需要携带现金。现在,人们手持“一卡”,就可轻松购物,快乐出行,电子商务成为又一新时尚。
如今,全新的"e"时代,正悄无声息的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数字政府、数字社会,正“数”说着新中国的70年时代巨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