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黄西威的驻村“二三事”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武隆新闻 > 正文   |   2019-09-04   阅读量:

  本网记者 杨顺兵

  地理偏僻,经济落后,村民依靠种植和养殖业所得收入较低……这是江口镇黄草村面临的实际情况,也是黄西威初到黄草面临的严峻现实。

  今年36岁的黄西威从清华大学毕业后,考入重庆市公安局。此次到黄草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他戏称自己“在通往基层一线的道路上‘一路高歌’。”

  在脱贫攻坚这个战场上,黄西威的到来无疑为黄草村带来了新的期望。

  破“三难” 他是村民贴心人

  今年3月,初到黄草村,黄西威便遇到了“三难”:对农村工作的了解浮于表面,认知不足;黄草的产业落后,不知从何下手;与当地群众有距离感,不知如何融入干群之中。

  “你一个清华毕业的,怕是个‘书呆子’,来我们村能干啥?”

  “你懂农村吗?你知道农村需要啥吗?”

  ……

  刚来时,不少村民对清华毕业的黄西威还有些误解,担心他不了解农村,也不会做农村工作,甚至不知道怎么沟通。

  黄西威深感这是一场硬战,他用最笨的办法开始工作,一家一户走访,倾听群众诉求,汇集脱贫经验,查找脱贫短板,走访笔记记了满满一大本。

  在走访中,他逐步绘制出脱贫攻坚作战图,用“按图索骥”的工作方法,对全村贫困户详细情况一口清、一本清、一策清,也正是这一次次入户走访,黄西威逐渐成为熟悉群众生活的“农村人”。

  助就业 他是村民牵线人

  脱贫攻坚产业发展是关键,但黄草村的产业现状,却可以用“一穷二白”来形容。

  “发展产业,是一个知易行难的过程。曾经区上给村民搞过果树种植的技术培训,但由于三五年后才能看到收益,村民担心成本、风险和效益等问题,大多打了‘退堂鼓’。”黄西威看在眼里,急在心头。

  经过多方了解,黄西威与村干部定下了长短结合的产业发展思路——既着眼长远,解决稳定增收问题;也立足当前,解决村民燃眉之急。

  一次,在江口镇办事的黄西威偶然看见一家棉鞋厂正在招工,而且工作地就在不远的火炉镇,这引起了他的注意。

  “当时看到消息后我便问了招工情况,起初是打算推荐村里的妇女去做工,补贴家用。”黄西威说,经过深入交流才了解到,他们还有在其他乡镇办厂的想法,于是便“瞅准时机”,告诉他们黄草紧邻国道,房租便宜,完全可以考虑在黄草办厂。

  回到村后,黄西威一边张罗选址、租房、办手续等问题,一边推荐附近困难家庭优先进厂务工。如今,已有20余人在家门口当起了“上班族”。

  化纠纷 他是矛盾调解员

  在基层,村民之间难免有些磕磕碰碰,有时大事化小、小事化了,有时则会矛盾升级,对基层稳定不利,更影响基层发展。

  村里的贫困户张德胜夫妇都五十多岁了,膝下无子。夫妻俩家里贫苦,住的也是破破烂烂的土墙危房,按照扶贫政策,补助其五万元帮助张德胜夫妇进行危房改造。但由于经济困难以及同部分村干部沟通不畅、有负面情绪等诸多原因,张德胜夫妇并不愿意进行房屋改造。得知此事的黄西威不断耐心劝导、开解张德胜夫妇,这才让张德胜夫妇最终同意房屋改造。

  公安出身的黄西威对基层调解这块自然是谙熟于心,便主动当起了村里的“金牌”调解员和“和事佬”,两边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从讲情讲理讲法的角度做好心理疏导和谈心谈话,成功“化干戈为玉帛”,实现“握手言和”。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