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夏”来袭,头晕眼花 不怕,医生有妙招!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   2019-06-14   阅读量:

  本网记者 杨丹

  “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一句民间谚语道出了芒种夏至节气的特点。你是否开始容易感到烦躁、疲乏无力、食欲减退、睡眠质量差,甚至出现头晕、胸闷、恶心等症状。这些现象在中医上被称为“苦夏”。“苦夏”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带着这个问题记者采访了区中医院风湿疼痛科主任冉涛声,他为我们解难答疑。

  “苦夏”来袭 吃睡烦恼

  入夏以来,随着气温的升高,家住城区世纪五龙城小区的张雪波发现平时被称为“肉食动物”的自己对满桌的鱼肉美味突然不感兴趣了。“端午假期难得回趟湖北老家,妈妈弄了一桌菜,我却一点食欲都没有。最近肚子老是饱饱的,不想吃东西,我都瘦了。”

  张女士还说,不仅是食欲减退,睡眠质量也变差了,夜里经常做梦,白天疲乏无力,甚至感到头晕。担心自己身体出了什么问题,于是张女士专门去区中医院做了检查,可结果显示什么问题都没有。冉涛声告诉她这是犯了“苦夏”。

  记者通过在街头随机采访市民了解到,除了张女士有这样的症状外,上至六七十岁的老人,下至一两岁的小孩都有“苦夏”的相关症状,大多数人都表现为易烦躁、胸闷、胃肠欠佳、四肢无力、精神萎靡、微热嗜睡等。

  在国企上班的张念表示,最近这段时间自己经常精力不集中,容易犯困,工作效率也变低了。“睡意一来,真是挡都挡不住,要是中午不睡一小会儿,下午整个人都是呆滞的,真是应了那句俗话‘中午不睡,下午崩溃’。”

  正气较弱 易患“苦夏”

  “‘苦夏’是民间的俗称,也叫‘疰夏’,中医称之为‘暑伤气’。中医认为,‘苦夏’者多因正气较弱,无力抵御外来暑气的侵袭,暑气入体,清气不升,造成头晕、精力不集中,浊气不降导致食欲减退、体乏无力。"冉涛声告诉记者,其次,夏季气温升高,人体出汗增多,因暑为阳邪,易伤精耗气,汗为心之液,汗血同源,进而引起气阴两虚之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口干口渴,少气懒言,潮热盗汗,耳鸣健忘,形体消瘦,烦躁失眠等症状,到了秋凉,就会自然缓解或消失。

  从中医上来讲,“苦夏”并不是器质性病变,它只是由于身体虚弱,气温高、湿度大并对气候适应能力差等因素导致机体调节功能紊乱,使心肺气机不畅,脾胃运化失常,而出现上述一系列症状的一种现象。

  “‘苦夏’虽然不是一种疾病,但却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因此,对‘苦夏’要采取有力的措施,积极防治。”冉涛声说,在临床上,对“苦夏”还没有办法根治,最主要是通过中医辨证施治,针对不同人的体质证型,采取相应的调理方法。症状较为严重者,可在医生指导下,服用谷维素、维生素C、复合维生素B族,以利于调节植物神经功能,补充钙、钾等,消除“苦夏”症状。

  除此之外,冷气设备的普及也是“苦夏”增多的原因之一。冉涛声说,夏日炎炎,人们通常有“高温多湿不用担心,有冷气设备就万事大吉”的想法。其实不然,长时间待在装有冷气设备的房间里,若向外迈出一步就会接触炎热的天气,这个急剧的温差变化使自律神经产生紧张,血管和内脏的功能会受到破坏,继而产生头痛和关节痛、浮肿、四肢无力等症状。

  如何应对“苦夏”

  “那么如何应对‘苦夏’?”冉涛声建议,首先要注意作息规律,睡好子午觉。夏季白昼较长,中午适当休息可以让下午精神振奋,晚上休息不能太晚,因为睡眠是最好的补药,也是人体自我修复调节的最好方式。其次要锻炼适度,避开气温高的时间,进行适当的锻炼,但要注意剧烈运动容易耗气伤阴,而且在气温很高的时候还是要注意中暑。另外,注意饮食,忌生冷寒凉,夏季气血多在体表,体内气血相对较弱,如果进食过于油腻,会加重胃肠负担,从而脾胃运化失司,湿热内生,进食太多生冷寒凉之品,会耗伤人体的阳气,加重疲劳感。

  夏季天热汗多,尤其要注意饮水。“很多人都以为,夏季只要多喝水就能够补充水分,其实,只喝水并不能达到补给水分的作用,如果水分不能在细胞里被吸收,就毫无价值。所以,同盐水一起吸收是非常重要的。”冉医生说,出汗丢失的不只是水分,还会消耗体内电解质(钠和铬等),要保持平衡就应补充这些成分,同时喝水也要注意分段饮,猛灌、大量的喝水会导致脾胃运化水湿的功能变差而产生水湿或水饮内生。

  “另外避暑不能太贪凉,日常起居要注意空调温度不能太低,避免室内外温差太大,特别是老人、小孩及体质虚弱的人群;注意不要直对风吹太长时间,特别是颈肩背、腹部、肘膝关节;出汗时、洗澡后也不能对风直吹。”冉医生提醒广大市民,浑身无力不一定就是“苦夏”,贫血症、肝脏病、糖尿病等也会出现浑身无力的症状。出现头晕症状时也应考虑到是否是高血压的早期症或更年期自律神经失调的问题。如果采取了防止“苦夏”的方法仍无济于事时,应前往医院就诊。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