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端午】江口古镇粽香飘 龙舟竞渡端午节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文化 > 正文   |   2019-06-07   阅读量:

  ◇杨武均

  小时的我,每逢端午节来临,光着脚丫也要随父母去10公里以外的古镇江口赶场,为的是一饱乌江水面上锣鼓喧天吆喝如雷的龙舟比赛的眼福。那时,只知道是乌江、芙蓉江两江沿岸的人们在端午节举行的一种民间活动——划龙船比赛,只知道凑人头看闹热,对个中原由一概不知,父母也讲不清道不明为啥要举行这样的竞赛。江口啥时开始有龙舟比赛的习俗,我问了许多老人也不得而知,但小时经历的龙舟赛还历历在目。

  从老家出门翻过金子岩的龙口垭垭口,便可以俯瞰芙蓉江和乌江交汇处的那座小镇,现在想起那时的小镇,虽没有翘檐楼宇,可古朴的青瓦吊脚木楼依山而建,倚江而息。芙蓉江把江口古镇一分为二,临渝东的叫上街,挨渝西的称下街。两条街顺江一字排开,上街沿山通往柿坪村的大道两旁和下街伸向马鞍村的通道两旁,均是商铺林立,成为贵州龙阳、浊水、务川和洛龙、道真等地商贾的必经之道,也是渝黔人员往来、商贸交易的大通道。街道拾级而上的青石板被草鞋底、脚皮子和背力的木杵磨砺得光亮。芙蓉江大桥如彩虹横跨两岸链接着古老的上街和下街,滔滔不绝的乌江水似彩带般在古镇旁随波飘逸。

  端午的前几天,满街的木屋门楣上挂起了艾蒿、菖蒲,大街小巷的大妈小婶开始了一年一度的粽子包制。江口的百姓包粽子很讲究,一是必须是从深山峡谷里采集的新鲜的带有天然粽香并洗净蒸煮好的粽叶;二是选择颗粒饱满色泽鲜亮的当年糯米用温水发泡而成:三是辅料必须以腊肉粒、红枣、枸杞或糖食为主调制成各种口味的粽子;四是捆粽子的藤绳一定要用本土生产的苎麻搓制的麻绳;五是蒸煮的火候要掌握得恰到好处,既要让叶子里面的糯米、辅料烂熟,又不能让其成了拿不起夹不住的一团糟。当你游走在街区,各家各户的三角粽一串串跃入你的眼帘,整巷的粽香轻柔扑鼻而来,品了西家品东家,一路下来饱了口福,悦了心弦。游子在外也不忘端午回古镇老家看父母拉家常偿粽子,乡村和城里,无论富家还是贫舍,一样有包粽子迎端午的习俗,小媳妇正值端午不忘捎上粽子、鸡鸭蛋和礼品携着孩童回娘家探望亲人。时至今日,我也少不了给爸妈捎去刚出锅的鲜粽,带去我对家人的问候和祝福。社区、街道、乡村也上演包粽子比赛,吃粽子比赛,粽子选美大赛……江口,遍山生长着粽叶,满城弥漫的粽香,割不断舍不弃的亲情,乘着端午在时空的长河里不断演绎。

  江口,乌江边的千年古镇,古时渝黔边境的商贸集散地,如今渝东南旅游崛起的发源地。古往今来,端午赛龙舟的习俗从未间断。儿时的我偶有机会一睹水上飞舟的精彩。昔日狭长的小河端午临近变得高峡出平湖,水面宽阔而平缓,是龙舟比赛的绝好赛场。来自城镇的上街、下街、机关、学校的龙舟队,来自两江沿岸的乌江、蔡家、罗州、柿坪、黄桷、马鞍、三河、花园等乡村龙舟队,手持划桨的队员们整齐分坐龙舟两侧,各队衣着、标识各具特色,有赤膊上阵的,有头戴黄色毛巾的,有臂扎红色丝带的……龙首的鼓手气定神足,龙尾的舵手成竹在胸,只待出发的号令。从十里八乡赶来观赛的乡亲们蜂拥而至,把小镇闹腾得风生水起,远远望去,两岸全是攒动的人头和飘动的各色衣锦。当开赛的发令枪响起,在起点蓄势待发放的龙舟犹如离弦的箭,飞一般驶向终点。妆点炫丽的龙舟上鼓声锣声,队员的“嗨吙嗨吙”的吆喝声和着整齐快速的木桨在飞溅的浪花里翻飞,观众的“加油加油”呐喊声助威声震耳欲聋,荡起峡江飞花,震撼老幼心灵,成为古镇江口的水上千古绝唱和百姓心间端午的不舍情怀。如今的江口龙舟大赛自十五年前在市体育局和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及各区县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利用三河口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优势,努力做到旅游与体育相结合,打造升格了“重庆市芙蓉江龙舟锦标赛”的体育品牌,连续成功举办了十四届大赛。前日又传来喜讯,来自合川、潼南、忠县、开州等域外高手云集于三河口,再次擦亮了江口龙舟铮亮的底色。

  端午节作为中华民族延续至今已有2500年历史的传统节日,虽然懵懂的孩提时不明究竟,尽管民间对端午节的由来也其说不一,但有一种传说我坚信不疑:战国时期著名的爱国诗人屈原遭奸人污蔑,于公元前280年农历五月初五汨投罗江自尽,满江布满当地众百姓划船捞救未果,百姓们又怕江河里的鱼吃掉他的身体,就纷纷回家拿来米团投入江中,以保护屈原的尸体,后来也就演变成了吃粽子的习俗。再后来百姓为了纪念屈原,就划舟于汨罗江之上,最后逐渐演变为龙舟竞赛。

  此刻我才恍然大悟,古镇江口沿袭至今的不老习俗,不只因为江连江的一衣带水,更因屈原的举贤授能富国强兵的精神感召乡梓,让人民心中飘起一面信仰的旗子。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