绘就绿色新画卷 ——我区营林工作发展综述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武隆新闻 > 正文   |   2019-03-13   阅读量:

李花开,游人来

  本网记者 李柏翠

  早春时节,踏入武隆,绿意笼轻纱,鸟鸣尘世中。一道道林网,编织成一幅幅绚丽多姿的画卷;一排排树木茁壮挺拔,延伸至农民增收致富的康庄大道;一片片果园争红斗艳,丰富着农民增收致富的梦想……

  营林工作不仅承载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庄严使命,更肩负着“美丽乡村”建设的发展要求。

  近年来,我区林业变化和成就硕果累累。据统计,截止2017年底,全区森林覆盖率达63.12%。2018年,全年累计完成各类营造林项目26.6万亩。

  立足重点工程 夯实生态基础

  武隆入夏后总会连续下几场大雨,让城区10余万人的饮水源——仙女山镇龙宝塘村中心庙水库蓄满清澈的水。“是水库周边的万亩林木带来了这满库的清水。”从小就住在水库旁边的龙宝塘村村民禹小华说,自从这里的万亩荒山变绿后,水库里的水不仅量更足了,而且水更清了。城区和水库周边的村民,再也不愁没水喝了。

  中心庙水库可谓武隆10多万人的“生命之源”。然而,因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这“生命之源”曾一度让城区的供水多次出现告急。区规划自然资源局造林科负责人说,水库刚修好时,四周的万亩山坡都是光秃秃的,森林植被覆盖率低,只要下稍大一点的雨,雨水就裹着泥沙流进水库,整座水库的水都变得浑浊不堪;因为缺乏林木涵养水源,一遇干旱,水库就要告急。2006年那场大旱,就让县城里的居民喊“渴”,因缺水,只能分时段供水。

  “植树改善了水库周边的生态环境,使城区及水库周边10多万人不再‘喊渴’了。”该负责人告诉记者,荒山变绿后,不仅增加了水源涵养,减少了水土流失,也提升了水质。

  近年来,全区紧紧围绕“三大攻坚战”和“八项行动计划”总体部署,加快发展生态林业和民生林业,强力推进森林生态屏障、生态治理与修复等重点工程。2018年,全区争资立项32个,争取各类资金2.0847亿元,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765万元,为我区林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保障。同时,全面落实中央、市级环保督查整改内容,强化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管理,深入开展自然保护地大排查大整治,排查违法违规问题56起。

  林果产业助增收 助推生态扶贫

  “快来买李子哦,我们万银的黄腊李又大又甜哦!”每逢盛夏,在乌江二桥桥头,总有果农将大筐小筐的黄腊李放在地上叫卖。

  “嗯,确实特别甜,给我来十斤!”不少过往的行人听到吆喝声,纷纷上前购买。

  如今,凤山街道万银村的黄腊李名气渐响,村里将其作为特色产业打造,让原本贫瘠的穷山坡变成了挂满了“金果子”的聚宝盆,村民们种出了致富的希望。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脆桃、黄腊李、竹笋等特色林果产业化、规模化发展,让这片热土焕发出蓬勃生机,为武隆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近年来,我区依托退耕还林、欧投项目造林和特色效益农业项目,完成新建林果基地4.5万亩、补植养护2万亩,全年实现林业综合产值28.1624亿元;结合乡村旅游,编制完成《武隆区特色林果产业发展总体规划(2018-2020年)》,分解下达了22个特色林果重点项目建设任务,目前,火炉镇万亩桃李基地、凤山街道万银黄腊李基地、白云乡脆红李基地等已具雏形。

  不仅如此,全区结合生态扶贫、产业扶贫、森林旅游扶贫,重点实施林业资源盘活工程、生态修复与保护工程。依托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拓展生态服务业就业,常年聘请472名护林员强化全区333万亩林地日常管护;通过开发生态就业岗位,在建档立卡贫困中选聘生态护林员564名,解决部分贫困户的就业问题,促进贫困户稳收脱贫。

  大力实施乡村振兴 提升生态格局

  “走,到万峰林海去游山、逛水、钓鱼、打太极、观美景、品美食……”夏日,火炉镇万峰村总会向各地游客发出避暑之邀。

  万峰林海自然环境优良,生长着近10万亩郁郁葱葱的森林,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地处林海核心区的万峰村充分利用自然资源,大力推动乡村旅游,深入开发森林资源,发展农家乐(森林人家)30户,2018年接待游客5000余人次。今年,该村在镇政府的帮助下,向区农委争取农旅融合项目资金60万元,用于森林民宿项目建设。

  紧扣乡村振兴行动计划,我区以森林城市创建为契机,以点布线实施乡村生态振兴,打造农村绿色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赵家、白云、江口等11个乡镇的13个旅游村庄完成了绿化工程,涉及34个绿化点,累计栽植绿化大苗1.16万株、花草灌木27.32万株,铺设花草地被17.36万平方米。大力实施武仙路提质靓化工程,完成公路绿化里程15公里,栽植绿化大苗9574株、花草灌木14.6万株,推动旅游观光从景区向通道拓展延伸,打造旅游新风景、新名片。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