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河古村大田村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文化 > 正文   |   2019-02-20   阅读量:

  ◇倪德生

  野性奔腾的乌江支流沿沧河从白云覆盖的远方山谷中奔流而来,绕山峦,穿溶洞,走峡谷,在武隆区沧沟乡境内与乌江的另一支流木棕河交汇之后,就像一个桀骜不驯的男人娶了媳妇就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一般,顿时变得平缓了起来、温顺了起来。

  沿沧河同木棕河交汇的地方,地势开阔、土地平坦,群山怀抱中形成方圆数里的山间河谷平坝。那里,是被列入全国第三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的沧沟乡大田村。

  据说,“大田”一名的得来,系平阳大坝中有一块面积近三百亩的大田。三百亩的大田是个什么概念呢?老辈人回忆:在畜力人耕的时代,天刚蒙蒙亮就驾牛下田,绕着大田刚刚犁满一圈,便到了吃午饭的时候。

  大田真可谓大也!然而,既然能够进入全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大田村里就绝不仅仅只有大田。在这里,还有绵延不断的青山绿水;有千奇百怪的动物植物;有夕阳辉映的千年驿道;有长河环绕的古老村落;有相映成趣的乡风雅韵;有源远流长的文化传承;也有说不尽、道不完的淡淡乡愁。

  我国传统民居的选址,通常讲究“前有向山,后有靠山”,最好是旁边还有一条不大不小的河流弯弯曲曲地流过。大田村的传统村落核心保护区——学堂堡,其选址就完全合乎这些条件。

  学堂堡是一处具有土家建筑形制的村寨,占地260多亩,坐落于大田村开阔的平坝上。村前村后不远处,便是连绵起伏的浅丘山峦。木棕河从远处流来,紧紧绕着学堂堡转了一个弯,又向远方流去。

  长河,古村,构成一幅近乎完美的风景画。

  村寨被掩映在一棵棵参天古木之中,走到村口,方可见一幢幢吊脚楼簇拥成群、一排排青瓦房栉比鳞次。

  进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村寨歌堂,歌堂屹立于寨前广场上,全部为穿斗木质结构,高大宏伟、古色古香。那里,是全寨人哭嫁对歌、开会议事、休闲娱乐的场所。堂柱上贴着的对联还鲜红如新,堂檐上挂着的灯笼还保存完好,它们好像在对游客述说,这里刚刚举办过一场喜庆活动。

  村寨里的房屋,保持着古朴的原生状态:无论是土木结构的青瓦房,还是穿斗结构的吊脚楼,起码都有上百年历史,雕梁画栋、古朴典雅。堂屋内,供奉着香火及祖宗牌位;房梁上,装饰着斗拱、花门;窗棂上,雕刻有花鸟鱼虫等吉祥图案。

  在一处老屋的门楣上及堂屋正中,分别挂着“明经”和“景行仰止”牌匾。原来,这家人在清代道光年间,有一位读书人取得了贡生功名,这匾额就是当时人们送来表示祝贺的。在注重科第出身的明清时期,贡生只不过相当于半个举人,并没有什么了不起。但在这万山丛中的乡野之地,也是家族中值得骄傲的大事。

  今天的学堂堡共有27户人家、100余人口,大多以黄姓为主。

  据学堂堡的黄氏家谱记载:黄氏的祖籍在江西临江府,其入川始祖是一位明军副将。于明朝嘉靖年间随部队入川平蛮,落籍于武陵山区,并在那里娶妻生子、生存繁衍。又过了大约一百年,在明永历年间,黄氏家族买下了学堂堡及周围的山川、田园,正式定居于此。从那时到现在,他们在这里聚族而居,差不多已经有四百年时间。

  黄氏后人们始终保存着祖宗的传统,传承着祖宗的文化根脉。譬如:他们说话,至今还带有明显的江西口音和方言;他们的生产工具、生活器具,与数百年前没有多大差别;他们一直秉承“耕读传家”的理念……

  这种现象,让人情不自禁想到了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两种文化现象具有异曲同工的相似之处。这种如活化石一般尘封于大山深处的文化现象,正是在都市生活的现代人期盼体验的一种生活方式,也是助推当地旅游事业发展最鲜活的文化元素。

  (本文于2019年2月8日《重庆日报》刊发)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