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园水乡 沧沟如此多彩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文化 > 正文   |   2018-12-13   阅读量:

  杨友仁

  走进沧沟,踏上的是一片充满生机活力的锦绣土地;走进沧沟,迎接你的是葱绿连绵的山川,素朴的乡野民情和悦耳的松涛飞瀑;走进沧沟,环绕你的是飘逸的沿沧河与木棕河清流,令人心旷神怡的天风云气和欣悦的灵感体验;走进沧沟,拥抱你的是神秘的世外桃源,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淳朴的民风民俗……其山、其景、其风、其俗,给人们留下极其深刻难忘的印象。 ——题 记

美丽的山水画卷

  沧沟乡,隐身于武陵群山众水间。

  那一列列苍茫的群山,一道道潺潺的溪流,一片片如画的梯田,一块块翠绿的草坪,一条条险峻的峡谷,一座座原始的古寨,一缕缕飘渺的云雾,一个个静谧的村庄,一块块紫色的土地,一种种古朴的民风,一首首豪放的山歌,一曲曲绿色的韵律……这一切的一切,既清明透亮又神秘莫测,灵动地展现在人们的眼前,飘飞进人们的耳畔,重重地撞击着人们的心灵,不愧为令人惊叹的锦绣山乡。

  沧沟乡历史悠久,因有山有水而得名。民国年间置乡后建制一直保留到现在。它地处渝东南乌江河谷亚热带季风区,雨量丰沛,阳光充足,海拔在220至1400米间,呈典型的立体型气候,境内矿产资源丰富。山间沟壑清泉涌冒、溪水潺潺,乌江支流木棕河吸纳了沿沧河、磨刀溪汇成了盈盈的奔流,其水能资源处于武隆前列。

  好山好水孕育了丰富物产。民国二十年,沙台村铜坐岩处就有杨姓商人投资兴建一座采矿、炼铁的“铜坐崖炼铁厂”,产品通过乌江龙溪码头运送到涪陵及下江一带。其产能规模与当时的江口贾角山炼铁厂、长坝(铁矿)炼铁厂同量,为武隆早期的民营工业基地之一。其后沙台村又有一帮外来商人利用砂陶沾土资源发展了陶瓷产业,建起规模较大的陶瓷厂,解放前后,产品销往火炉、白果、桐梓以及彭水鹿呜、高谷一带,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才逐渐停产歇业。

  该乡的农耕生产十分发达,肥沃的土壤适合各种蔬果的生长。明朝年间,由汉唐古道来往的一个陕西商人送种授技,沙台村和关庙村的农民就开始了西瓜种植,几百年来,西瓜产业在发展中不断得到优化,如今全乡有5个村成立了十余个西瓜专业生产合作社,种植面积在8000亩以上,成为我区名符其实的“西瓜之乡”。沧沟西瓜产业已是一千五百多户瓜农增收致富的支柱型经济作物,其“武隆沧沟西瓜”商标还取得“中国地理商标”认证。

  该乡因自然气候适宜,目前各村社的水果产业也得到迅速发展,农民们分别发展了桃、李、梨、枣、枇杷等品种,每年均有不菲的收入。行走在中桐公路和沿沧河、木棕河两岸,到处都看到一个个枝繁叶茂、硕果飘香的果园,听到人们喜庆丰收的欢声笑语。

炫目的乡村公园

  沧沟山水,四季明艳娇媚,是一幅风光旖旎耀眼炫目的如画长卷。

  沧沟乡的大山,山与山紧紧相连,岭与岭重迭而生,水与水携手奔流。在湛蓝的睛空之下,那象征吉祥如意的“土神台”神山佛地,矗立云天之中的“凤凰”山系,千仞绝壁上一夫当关万夫莫敌的“田家寺古洞”,记载着红色革命文化的“木棕古渡”,大水山上郁郁葱葱的“千亩红豆杉林”、披载着原始古朴遗风的“花房子”“冉家祠堂”等特色村寨……处处是如此的令人神往,它们是得天独厚的、无比珍贵的旅游资源。

  地处木棕河与沿沧河交汇处的大田古村落,是一处以天蓝、地绿、水清、人和名闻渝东南,风光特别旎旖迷人、历史人文积淀十分厚重的农家村落。涓涓流淌的木棕河水流过村中心的“学堂堡”,终年盈盈的绿波映衬着依山而建的古朴民居、黛紫森森的竹丛树林、挽手相连的花道果园和静秘幽深的院坝庭室。古村落不仅房屋建筑久远,还流传着许多关于“大田”由来的传说。

  相传在远古时,天上的观音菩萨巡游南海路过此处,被地下的美景秀色迷住,不经意间将一块玉佩坠落,砸开了一块山谷盆地,让木棕河围着它转流,从此这里形成一丘百亩的水田,后来人们称此田为“大田”。大田中矗立着一座山堡,人称“学堂堡”,村里居住着以黄姓为主的二、三十户人家,一座座古朴的穿斗青瓦木屋结构别致,房门窗棂雕刻精美,各种花草人物栩栩如生。时至今日,大田村里的多数人家还保留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的传统农耕生活模式。2014年11月,因大田村具有重要的历史文化价值、独特景观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被列入全国第三批传统村落保护名录。

  在四季阳光的照射下,恢宏雄奇的“老银窝”山上,一尊崖壁上的石佛巨像发出辉煌耀眼的佛光。沧沟村西侧的“老银窝”(民间误称为“老鹰窝”),是一处极具观光游览和探秘考古的旅游景点,据说清道光年间一个雷雨交加的晚上,“老银窝” 山顶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崖石崩塌,随着一道银光四射,几千方巨石滚下山坡。笫二天,人们上山看见了崩塌的崖壁下出现簸箕大的金银窝,里面还残留了一些细金碎银并有一尊石佛镇守其上。从此乡人就把这两座山称为“大老银窝”“细(小)老银窝”。解放后,山上曾来过几批地质探矿队员,证明“老银窝”山是一座埋藏“宝藏”的宝山。

  木棕河的清流从后坪“麻湾洞”发源后,沿途汇聚了桐梓山东麓的若干山泉野水,常年碧澄如染,纯静清澈,即使夏季山洪暴发后,只过两个小时,浊流便很快消失。十里峡谷的河道上,滩礁密布,流水显得汹涌而湍急,由此成为广大游客追波逐浪,架舟漂流,寻求强烈刺激,尽显英雄豪气的理想场所。近年,沧沟乡在木棕河开展了水上漂流。让游客享受陶冶情操、张扬豪气、创造凛然壮举,感受有惊无险的无穷乐趣。

  直插云天的木棕河“峡口独峰”峻峭傲立,山下就是一条由乌江龙溪码头连接桐梓、后坪、丰都栗子寨和彭水鹿呜的“古盐道”。在木棕古渡口,千百年来有渡船来往木棕河两岸,方便行人过河。1949年11月下旬,人民解放军二野三十六师军、四野四十七军十四师几万部队在进军大西南解放重庆市的征途中,就是从“木棕”古渡口过的河,沿沧沟、火炉、白果行进,直插土坎再过乌江,参加著名的白马山战役,至今留下一个个红色的映象和动人故事。

淳朴的乡风民俗

  自古以来,沧沟乡民风淳朴,百姓心地善良,无论男女老少都热情好客、大方仁义。

  地处野寒山腹地的青杠村,是乌江龙溪码头出发的古盐道上笫一处经过的村落。早在明清时期,村民们就自发地在一公里长的盐道两旁,挖掘了两口大水井,四周砌了整洁的石坎,石坎上随时随地放有水瓢和土碗,供人畜解渴,因此被人称为“义井”。另外在路边一些屋前和大树之下,还有人家设置了多处免费茶水摊,上山采来老荫茶泡好茶水,终日为盐工和驮马提供饮水、方便人们饮用。

  清宣统年间,青杠村还发生了“村民冉二嫂拾金不昧”的故事。话说那是一个天上飘着鹅毛大雪的冬晨,一个冷得脸青唇黑瑟瑟发抖的外地生意客从龙溪码头走向盐道旁边的冉二嫂家,嘶哑着嗓子想讨个火堆暖暖身子。善良的冉二嫂立即动了侧隐之心,赶忙招呼客商坐下,并抱来柴火在堂屋的火炉坑里烧起一堆熊熊烈火让他暖手,同时端上热气腾腾的饭菜招待。那客商吃过早饭并连声感谢后匆匆出门。等冉二嫂收拾完碗筷灶具时,才发现客商把一个布搭裢(装有银两的布袋)遗留在火炉坑边的板凳上。这一下,冉二嫂为客商着急起来,马上提着搭裢就风风火火出门去追赶,她在风雪中一直追了五六里路,才在沧沟场边追上客商,把搭裢交还给他。接过搭裢时商客已泪如泉涌,马上跪在雪地里向冉二嫂磕了头。冉二嫂的故事至今被乡人尊敬为学习的榜样。

  在沧沟乡民间,经常看到有来来往往的过路之人,他们都是一些走村串乡卖小百货的、卖水果的、买卖牛马的、收山货药材的人。山里人家居住分散,无论生人熟人过路,到了农户吃饭时间,他们都会受到人们的热情相待。只要有过路人经过自已的房前屋后,村子里的乡亲都会上前去打个招呼或主动搭讪(搭话)。无论是男女老少,主人一搭起话来就要讲上一阵子。有些人家一边与路人搭话,还一边往家里相请。过路人进屋后,主人又是端茶又是递烟,就像遇见久逢的亲人一样。

  到了晌午或下午,主人在与过路人交谈时,还会示意家里人去烧火煮饭,要留下过路人吃饭再走。如果遇到过路人不好意思推辞,主人就会快言快语地说:“客来莫咚嘴(意为翘起觜巴不高兴),多掺一瓢水。吃顿‘过路饭’有啥问题嘛?粮食是自家种的,柴火是上山砍的,水是井里挑来的,用不着还要讲礼(意为不好意思)。”在主人挽留下,客人吃过饭要离开时,主人还一般不忘加上一句“下回路过哈,记到再来哟!”

  如今,在沧沟乡民间,农家热情待客的习俗还在传承,那是纯扑的山里人用自己热情好客的行为,延续了千年文明乡风的好传统。

  几百年来,“沧沟”因当地有沿沧河和木棕河穿流其间而得名。这个卧藏在大山丛中的小乡域,在解放后,时时焕发出美丽多彩和水乡田园的熠熠光辉,彰显着青山绿水顽强旺盛的生命力和扩张力。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