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被称为无冕之王。学生时代,他们“铁肩担道义”的形象深深感动着我,如今,我如愿踏上
我的记者之路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   2018-11-12   阅读量:

  本网记者 史坪萍

  2008年,我还是一名在校生。那年,汶川发生地震,全校师生通过电视、报刊关注灾情。大批解放军、武警官兵、医务工作者、志愿者第一时间奔赴灾区,开始夜以继日的抢救。

  那时候,有一只特殊的队伍——新闻记者,他们与武警官兵一起守在一线,冒着生命危险传递出灾区情况。“哪里有险情,哪里就有记者的身影”,在反复崩塌的毁损山路上,在行走于险滩激流的冲锋舟上,在揪人心肺的抢救现场,在余震不断的每一处灾区险境中,新闻工作者们用手中的笔、镜头和话筒,在第一时间把一个个救灾现场传递给全国人民、全世界人民。

  十年前,坐在电视机前看着新闻工作队伍经历的生死考验,记者的种子便在我的心中萌芽。

  今天,我如愿以偿地成为了一名记者,怀揣着最初的信念和对新闻事业的无限敬仰,学会了如何将真相用文字、图片呈现给市民。

  记得我还是见习记者的时候,在采访《勇斗病魔9年,准大学生盼您伸援手》这篇稿件时,我认识了这位不畏病魔的主人公——杨志涵。她从10岁被查出右侧头部患有神经纤维瘤,为了治疗,9年间她已记不清进行了多少次化疗。尽管如此,她依旧乐观开朗,不仅在学习上名列前茅,还利用课余时间去打工挣钱,来减轻家庭负担。

  面对九年的治疗,家里早已是家徒四壁,“村里两间破土房想卖也没人要,四处凑来3万元钱,早就在前期治疗花尽。”面对着高昂的手术费,眼看着孩子的病情有了起色,如半途而废,所有心血和努力都将白费。走投无路的杨爸爸蹲在地上,泪水从他黝黑的脸庞滑落。

  那时,我强烈地希望我能把这这揪心的一幕写出来,希望能号召更多的爱心人士帮帮这个家庭。

  在这段采访中,杨志涵不畏病魔、乐观自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杨爸爸收到爱心人士的捐款后,一个劲地对我说“谢谢”,我更加体会到了记者这个职业的责任。

  “脚板底下出新闻”,作为一名新记者,我在采访中,听到了外面的声音、别人的故事、收获了感动、感受到责任,也获得了成长。

  武隆这片土地上,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和新的故事,我想坚定地把记者之路走下去,把最新鲜、最有温度的武隆故事讲给更多的人听。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