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上生机扑面来 ——黄莺乡黄莺村全力吹响乡村振兴“冲锋号”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经济综合 > 正文   |   2018-09-26   阅读量:

风景如画的黄莺村

景色如画

打扫环境

集体事集体议

团结有力的党组织

发展特色养殖

便民服务中心服务群众

为村民提供种植技术

 

  本网记者 代君君 史坪萍

  九月的黄莺凉爽惬意,细雨后的山间,野花清香萦绕。在黄莺乡黄莺村的村道上,路边花坛里的月季、野菊随风摇曳,白墙青瓦的农家小院显得格外静谧和谐,屋前的瓜架上种满了南瓜、丝瓜,瓜藤攀上棚架,爬上屋檐……仿佛走进一幅恬静安谧的田园山水画之中。

  黄莺乡黄莺村,位于武隆城区西南部,距城区约21公里,高山菁岭,深沟悬谷,绿树成荫。这里,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景观和丰富的水利资源,质朴的村民们靠着天然的禀赋,悄无声息的吹响了“乡村振兴”的号角。

  “活”硬件 带动乡村快发展

  作为一个市级贫困村,黄莺村的脱贫道路任重而深远。

  “曾经的黄莺村基础设施相当不健全,环境卫生差、资源开发利用率低、村民收入水平低……”对于下派到该村的第一书记高嵩来说,这些摆在黄莺村村支两委面前的难题不容小觑。

  俗话说,要致富先修路。村支书刘其发知道这是解决黄莺村村脱贫发展的关键。

  说干就干,在对全村的进一步摸底后,刘其发与高嵩,会同村社干部一道,制定了黄莺村脱贫发展规划,主要涵盖了基础设施、产业发展、乡村旅游、阵地建设等。

  “从去年以来,我们村已全力完善基础设施的建设。”刘其发说,这是他最想为群众办的事情。

  2017年,黄莺村全村共完成道路硬化、加宽改造道路11公里,今年还将会完成50公里的路面硬化工程,将连接坪上、竹林湾、和平、小坝等多个农业社,等完工后,农民出行不愁,物资运输不愁。

  “以前没水了还得去很远的水井里打水,我年龄也大了,家里年轻人不在的时候还得让邻居帮忙。现在好了,打开水龙头直接出水,方便多了。”村民高华涛道出一件喜事,为解决村民的饮水灌溉问题,黄莺村新修建了3口600立方的人饮水池,新安装中岭、坪上等4个农业社水管4000多米,实现全村村民安全饮用自来水全覆盖。

  “明年,新修硬化的村道路和人行便道将四通八达,解决村里1606人出行难的问题。”刘其发说,改变后的全村将会变得更加整洁,交通也更方便,届时花红柳绿、果蔬鲜美的田园美丽画卷,将会在黄莺村真正上演。

  “活”产业 带富村民钱袋子

  有了路,没有产业带动,村民依然难以摆脱贫困的命运。

  “我们村水源丰富,水质条件非常好,利用好这一优势来养殖水产品,肯定能行。”在一次朋友聚会上,听说武隆大闸蟹销路不错,刘其发便打起了主意。

  回到村里,刘其发便一头扎进田间地头进行实地调研,养殖大闸蟹,是一项带动乡村发展的致富好项目,前景可观。”刘其发成了村里带动大闸蟹养殖的第一人。

  在刘其发的带动下,2017年,全村共发展了大闸蟹近45亩。“养殖第一年,大闸蟹的收益甚是可观。”刘其发告诉记者,今年将扩展大闸蟹养殖到65亩左右,预计年收入将高达130万元左右,可解决数十人的就业问题。

  “产业是带动乡村旅游的一大重点,以‘产业点’带动‘旅游面’。”刘其发告诉记者,近年来,黄莺村大力发展养殖业和种植业,养殖大闸蟹45亩、清水鱼20余亩、稻鳅120亩、蜂蜜60余桶,种植金秋梨300亩、核桃700多亩、高山萝卜300亩和6亩多的虫草种植示范园,特色种养产业初具规模。其中,还开展了全村970亩板栗树嫁接的“低效能改造”,造福全村一百余户农户,不断助力产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

  与此同时,全村充分利用垂钓项目,以及七门洞、黄莺大峡谷等旅游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刘其发告诉记者,通过搭建吃、住、玩于一体的乡村游等平台,目前,已完成了黄莺村乡村旅游发展的总体规划,待明年基础设施基本完成后,将正式迎来旅游发展的春天。

  “活”龙头 带拢党心聚民心

  黄莺村是乡里的贫困村大户,2017年全村有建卡贫困户68户共267人,主要收入来源是传统的种养殖业和外出务工。土地瘠薄,产业薄弱;劳动力大部分外出打工;基础设施不完善,是导致黄莺村贫困的主要三个原因。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2017年以来,黄莺村党支部从理顺机制入手,狠抓党内制度建设,在广泛讨论、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党支部工作制度,实现了党务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

  “党建强,班子就稳,发展就快。”为提高党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村里建起了面积为580平方米的集服务大厅、卫生室、农村电商、调解室、农家书屋、文体活动阵地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活动室,为党建工作顺利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17年的扶贫帮扶工作会上,高华阳和一大批贫困户被确定为村里的重要帮扶对象,通过村上开会商讨决定,对全村的68户贫困户实行了“一对一,一帮一”的帮扶政策。

  “以前我属于无收入人群,整天在家游手好闲,村里的两委班子成员曾多次上门来给我做工作,还给我在城头介绍了工作,让我重拾焊工这门技术,重拾了对生活的向往。”村民高华阳竖起大拇指告诉记者,全靠村里得力的两委班子成员,现在一个月挣2000多元,生活也是越来越好。

  经过不断努力,截至目前,该村共实现了全村58户贫困户225人脱贫走上小康生活。

  与此同时,在党风廉政建设上,村支两委还接受广大党员干部和群众监督,认真落实党风廉政教育责任制,把党风廉政建设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组织党员干部、村民代表认真学习政策法规、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及党内监督条例等。

  如今,谈及黄莺村的村支两委,村民无不竖起大拇指点赞。

  “活”风气 带出公序良俗好风尚

  环境之美、产业之美、乡风之美,黄莺村的美丽乡村焕发出多彩魅力,村民们真切感受到了变化无处不在。

  “刘远兰真是一个好儿媳。不仅把家里打理的井井有条,对照顾卧病在床的公婆更是无微不至,邻里有什么需要帮忙的,她也毫不犹豫伸手相助。”高嵩告诉记者,今年村上通过公序良俗评选红黑榜的设立,将以此为契机建设好美丽乡村,让乡风文明、环保意识实现质的飞跃。刘远兰只是评选出来的好儿媳的一个普通代表,村里通过定期开展文明家庭、好婆婆、好儿媳等风序良俗的评选活动,最大程度发挥榜样的力量

  “我家孩子下个月要结婚了,我来申请办个婚宴。”村民冯意忠正在村便民服务中心咨询申办喜宴的流程。据服务中心工作人员介绍,以前在没有限制村民大操大办红白宴时,浪费现象极其严重,如今通过全村广泛宣传,这样的现象得到了质的改善。

  据高嵩介绍,黄莺村围绕“孝贤洁序”,通过营造比、学、赶、超的浓厚氛围,建立起了《村规民约》《整治滥办酒席制度》等纸上条文,春风化雨般地内化为村民的行为准则。

  “家门口的路马上就要修好了,相信村里的环境会越来越好,我们的日子也会越来越舒坦!”说起村里这些年的变化,每个村民都看在眼里、乐在心头。

  如今,在黄莺村,文明清洁标语随处可见,讲文明的卫生观念深入人心,规章制度建立起来了,村子环境美了,民心顺了,发展也有了后劲。

  干净的小院四季花开,宽敞的马路郁郁葱葱,儿童嬉笑打闹,老年人闲唠家常……多年来,黄莺村人对家乡环境的美好憧憬,如今正悄然的变为现实,美丽如画的乡村已破茧化蝶。

  (图片由代君君、史坪萍提供)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