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聚武隆万象新
——我区统战部门促进校地合作,积极探索引智聚才新模式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武隆新闻 > 正文   |   2018-09-11   阅读量:

重温入党誓词

  本网记者 李柏翠

  欲兴大业,人才为先;谋求发展,关键在人。

  在新的历史机遇下,各级各类高层次人才队伍的建设将是抓住机遇、促进经济发展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重要智力保障。

辅导课业

  近年来,区委统战部结合地区发展实际,积极与高校、科研院所统战部门加强对接,积极探索“统战搭台、校地合作”的引智聚才新路径,充分利用高校、科研院所智力密集的优势,调动高校、科研院所参与社会服务的积极性,促进高校、科研院所与本地乡镇部门开展校地合作,为武隆的发展进行智力引进和文化注入。

  目前,我区与西南政法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三峡学院、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和重庆社科院等6所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备忘录,明确在乡村旅游发展、旅游产品研发、学生创客空间、农业技术培训、民族文化挖掘、调研基地、社会教育实践等11个领域加强合作,在推动乡村旅游发展、少数民族民俗文化传承挖掘、实习实践基地建设、脱贫帮扶等领域取得了良好成效。

向“土专家”请教

  需才 理清引智新思路

  武隆地处武陵山地区,具有丰富的生态资源、旅游资源,具有良好的发展乡村旅游的先赋条件,特别是少数民族乡拥有的良好文化资源、民族资源等,旅游可开发潜力巨大。

  武隆需要校地合作。武隆的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薄弱,对人才的吸引力不足,人才资源缺乏,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乡村旅游发展还存在一定差距,如全区乡村旅游经营模式创新不够;旅游产品不丰富、结构单一,缺乏品味、特色和知名度;乡村旅游同质化严重,核心竞争力不强等。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武隆迫切需要借助高校、科研院所智力优势,集聚人才资源为助推武隆乡村旅游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助力脱贫攻坚。

  校方也需要校地合作。高校、科研院所需要借助社会平台完成加强人才培养、促进学科建设、支持学生就业以及加快成果转化等工作。加之高校、科研院所的民主党派成员、党外知识分子较多,具有积极参与社会服务的良好愿望,但缺乏发挥优势开展社会服务的舞台。因此,高校、科研院所需要借助与地方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明确了发展优势,认识到发展中的不足与需求,引智聚才的思路便明晰了。

  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中,民主党派成员、党外知识分子较多,需要发挥优势开展社会服务。区委统战部积极发挥桥梁和纽带的作用,通过广泛调研、开展座谈会,积极主动与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对接联系,确定通过校(院)地合作,利用高校、科研院所人才众多的优势,和在区党外人士智力资源优势,充分挖掘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特色品牌,注重打造精品,注重联动发展,增强乡村发展内生动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田间试验

  求才 签订合作备忘录

  青山翠谷,清澈的珠子溪,杨梅、老荫茶树在地头摇曳,别具一格的古吊脚楼错落有致……

  浩口苗族仡佬族乡田家寨是一个具有200多年历史的仡佬族村寨,现有50余栋仡佬族风格的建筑保存完整、房檐屋角的精美雕刻仍清晰可见,村民每年还保持着“吃新节”“喂树节”等仡佬族独有的传统节日。寨子边上的珠子溪峡谷幽深、植被茂密、溪水清澈,人迹罕至,宛若世外桃源。

  2014年,田家寨被列为全国第三批特色传统古村落。仡佬族蜡染是用蜡刀蘸溶蜡,绘花于布,之后用蓝靛浸染,然后去蜡,布面就呈现出蓝底白花或白底蓝花的多种图案,后被列入我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现在最恼火就是如何让村里人气旺起来。”浩口乡政府统战委员徐永平介绍,以田家寨上寨为例,20多户人家中,青壮年基本外出务工,留在家的大多是老人、孩子和妇女,缺乏决策力和经营能力。由于知名度不够,游客多为驴友和散客,不少农户对于发展乡村旅游仍然处于观望阶段,不愿投入更多资金,因此具备接待能力的农家乐并不多。

  有了硬件基础,如何吸引村民返乡发展,如何提高服务水平和知名度吸引更多游客,这是浩口乡下一步着重要抓的工作。

开展医疗服务

  2017年,重庆社科院为这个经历了两百年风雨的小村寨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区委统战部的牵线搭桥下,重庆社科院相关人员多次赴浩口乡开展校地合作交流,指导浩口乡的仡佬族文化研究、特色村寨打造和场镇风貌改造工作,共谋少数民族乡村发展之路,助推乡村振兴。

  “今年,仡佬族民俗文化楼和广场将建成投用,游客将会在此观赏到哭嫁歌、盘歌、喂树(祭树)等民俗表演,可以学习仡佬蜡染布艺、竹器编制等手工,参与打篾鸡蛋(竹绣球)、跳竹竿舞等活动。”变化让人惊喜,徐永平高兴地介绍说,如今田家寨中寨和下寨的改造工程也将启动,再过两年,田家寨周边1000亩杨梅和2000亩老荫茶将进入盛产期,届时,既是田家寨的一道新景观,也是村民们的一条增收门路。”

  田家寨的变化只是我区乡镇在校地合作中获益的一个缩影。

  2017年3至5月期间,区委统战部先后前往西南政法大学、四川美术学院、重庆工商大学、重庆三峡学院、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和重庆社科院的统战部门开展对接工作,随后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组织院系负责人和专家教授来到我区多处乡镇进行实地考察,在此基础上寻找合作支持的契合点。

  根据双方契合点,分别形成框架性的校地合作备忘录,经各高校和科研院所研究后开始试行。目前已有5个乡镇和喀斯特旅游公司分别与6所高校、科研院所签订了合作备忘录。

  用才 项目推进促共赢

  校地合作重点还在于打造好平台载体。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在我区多个乡村建立了教学实践基地、写生基地、课题调研基地、专家工作室、学生实习基地、学生创客中心等,主要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产品开发、大学生开展社会实践等领域的合作。

  通过高校和科研院所在乡村旅游示范点建立教学实践基地、调查研究基地、学生实习基地、教师工作室等项目,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在乡村旅游发展规划、旅游产品开发、景点打造等领域的合作,搭建起乡村旅游示范点建设平台。

体会农家生活

  联系西南政法大学和四川美术学院,将校园文化元素、艺术特色引入特色民族村寨建设、旅游景点打造等项目,开展发展特色乡村旅游、挖掘民族风俗文化、打造精品民宿、开发旅游商品等领域合作,搭建起高校文化进乡村平台。

  依托区内4个民族乡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乡,聘请高校研究苗族、仡佬族、土家族民俗文化的专家教授指导少数民族文化挖掘打造,举办少数民族文化研讨会,搭建起传承挖掘少数民族文化平台。

  以招商引资形式推动重庆绿色智能技术研究院在白马山建立机器人科普基地,搭建起招商引资平台。

  有了区委统战部的“筑巢引凤”,校地合作成果喜人。

  通过“校地合作”,联合开展考察调研,积极建言献策,为助推武隆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重庆工商大学专家学者对白马镇、石桥乡以及浩口乡的村寨建设、民俗文化、旅游观光、休闲娱乐等方面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推动了集民俗文化、水上娱乐、休闲观光等元素融为一体的综合性乡村旅游带建设,强化了各乡镇在发展乡村旅游过程中对民俗文化的进一步挖掘、整理和推广。

  重庆三峡学院的专家教授,对白马山旅游开发区、火炉镇进行了实地考察调研,为火炉镇制定“万峰林海”乡村旅游发展规划、发展脆桃等林果产业奠定了技术基础。

  通过“校地合作”,培养了一批非公经济人士,通过召开非公经济人士谈心会、座谈会,邀请重庆三峡学院等高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举办非公经济代表人士知识讲座和培训班,帮助指导产业发展,优化发展思路,正确认识经济发展态势,把准投资和发展方向。

来武参加社会实践

  通过“校地合作”,6所高校和科研院所在建立了一批实践调研基地。重庆工商大学在浩口乡建立民俗学调研基地,指导少数民族旅游产品开发;在石桥乡建立暑期社会实践基地。四川美术学院在赵家乡、石桥乡等建立写生基地、文化创作基地,为学生、教师创作提供场所。重庆三峡学院与武隆喀斯特旅游有限公司合作,在仙女山镇设立学生实习基地。重庆社科院在武隆设立“重庆社会科学院智库建设调研基地”。中科院重庆研究院在白马山建立机器人科普基地,并规划建设机器人主题公园、植物科普园、环保科普园。

  下一步,区委统战部将继续落实并巩固深化与已达成合作备忘事项的高校之间的合作,并在合作事项上要结合实际进行优化调整,在合作乡镇布局上实现连线成片。同时,还要积极联系重庆理工大学、西南大学音乐学院、遵义师范学院等开展有针对性的校地合作,力争把“统战搭台、校地合作”的引智聚才工作做深做实做亮。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