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桥之桥——郑立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文化 > 正文   |   2018-08-22   阅读量:

  关桥是一座叠梁式的木质廊桥,挺在武隆区火炉镇关桥村的老盘河上。273年时光,在五十六块木桥板上苍古,沉实,安稳,收拢了我秋色的遐想。

  我曾久闻其桥,却没亲眼一睹。去年初秋,我随几个文友到火炉镇采风,才得一见。桥头残碑记载,官桥始建于1743年(乾隆八年),完工于1745年(乾隆十年)。原为官桥,今为关桥,其中大有由头。关桥地处三百里涪黔古官道上,关桥落成时,修桥者为桥名争论不休,难下决断。恰逢一位新官从涪陵到黔江去赴任,他见此荒野之地有一座精美之桥,赞不绝口,问明原由,遂赐名官桥,该村随之更名为官桥村。解放后,关桥村人觉得官桥有旧社会崇敬官老爷的味道,新社会当官的都是人民公仆,桥又建于两山关锁之处,便改官桥为关桥。关桥长19.4米,宽4.15米,高5米,桥基为花岗石,桥身桥面为耐腐原木,以榫头卯眼密缝贯穿,没有一根铁钉。梁柱有迎客松、阴阳鱼等木刻图案。桥面两侧原是雕花栏杆,栏杆内侧有一排供人休憩的美人靠,因磨损更换,不是原物了。桥板下曾有一把长1.5米,重80斤的玄铁斩龙剑,在大战钢铁时期被人撤去炼了钢。

  秋阳当头,热风扑脸。桥下溪水潺潺,两岸稻田谷黄,远处竹树绕院,溪边一架不会转动老水车。我们站在桥上遮阴,听一位刘姓老人讲古。在没有关桥以前,过老盘河靠的是竖立在河中间的一排石墩,此河段又叫跳墩河。1740年(乾隆五年)春夏之间,暴雨连天,山洪狂泻,河道断行。老盘河东岸刘家铺子老板刘焕章想方设法安置羁留的过客,连马厩里也挤满贩夫力夫。暴雨之后,刘焕章有了修一座桥的想法,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与自己要好的乡绅陈宇彰、萧永年。两位乡绅也有此意,要修就修一座管久管用的木桥。修桥的造价不菲,三个人无力分担,他们各自向火炉、白果、核桃等地的乡绅募捐,三年后才筹足了修桥的银两。刘焕章请修桥的掌墨师特意设计了桥板56块,让过桥的人不忘56家捐赠大户的善行。关桥建成,两岸再无洪水阻隔。关桥带来了财气,最繁盛时,桥两头的河岸边,有四家客栈,三家货栈,两家油坊,一家造纸坊,一家碗厂,一座佛寺,汇成了一处官道驿站,一处荒野之城。刘焕章寿过九十,无疾而终。

  听了讲古,我踏在桥板上,一步一块走了一个来回。噗嗒,噗嗒,走在56块桥板上,我心头陡生敬畏。木板被磨得很粗糙,木纹分明,隐隐有幽光,靠边的有些破损,有修补过的痕迹。桥柱硬挺,叩之脆声。关桥之桥,始于善行,终于功德。关桥人十分珍视这一座木桥,桥瓦已是不知换了多少次的泥瓦,河上修了公路石桥也没撤掉这一座老旧的木桥,依旧是关桥人感怀的去处,依旧是关桥村独有的风景。三百里官道早已遁入荒野,桥头的功德碑已模糊不清,桥上的雕梁画栋已斑驳疏离,关桥却因为管久管用的初心,历久弥真,真入古朴,真入文物,真入画镜,真入人心。

  秋阳热烈,蝉声嘶咽。关桥之桥,人心之桥,善行之桥,273年挺在老盘河上。在关桥,我走在56块善行上。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