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中国节】生态安葬离我们还有多远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文化 > 正文   |   2018-04-09   阅读量:

  本网记者 蒋颖

  所谓生态安葬,是指通过树葬、花坛葬、海葬等形式,不立碑、不留名、采用可降解骨灰罐,让逝者骨灰自动分解,回归自然,实现土地资源合理使用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中国传统的丧葬观念是“入土为安”“厚葬”,而与此相反的生态墓葬人们能接受吗?对此,记者针对不同年龄层次市民进行了随机调查。

  老年人:

  90%无法接受

  家住江口镇72岁的邵婆婆对“身后事”很敏感,而对于“生态安葬”持反对意见。

  在她看来,去世后必须要土葬,和早些年去世的丈夫合葬。“祖祖辈辈都是土葬,坟修得越大越好,要建在风水宝地,这样才能保佑后人。而且辛苦了一辈子,去世后怎么说也该有个好点的体面的葬身之地。”邵婆婆说,生态安葬,什么都没有,实在是无法接受。

  对于生态葬,90%的老人明确表示说不,认为“生态安葬”不符合中国的传统习俗。只有极少部分老人接受生态安葬的。

  中年人:

  赞成反对各一半

  “不管如何死后都希望能和先人葬在一起,这样才有家族和传承的感觉。”市民王先生说,修坟立碑,是悼念先辈的一贯做法,认为坟墓占地阔绰,墓碑的精雕细琢更能告慰逝去的亲人,更显出子孙的孝心,还是宁愿多花点钱来选择传统的墓葬方式。

  而陈女士则认为,如果父母都同意“生态安葬”,作为子女会尊重他们的意见。“老人活着的时候不好好对待,死后,你给他供再多的山珍海味,修再大的墓穴,和将他的骨灰撒在大自然没多大区别。”

  “我以后的身后事,我就选择花坛葬,节地、生态、环保,花坛葬简约自然,人生于自然,必将归于自然。”陈女士认为,花坛葬,既符合人们“入土为安”的传统殡葬观念,也符合“源于自然,归于自然”的发展规律。

  青年人:

  9成支持生态葬

  “80后”的徐青青认为“树葬”很不错。

  “后人思念时,可到生命之树前悼念亲人,这样更能有落叶归根的感觉。另一方面城市土地资源很紧缺,树葬能节约用地,又绿化家园。重要的是不会形成攀比之风。”和徐青青一样的青年人,90%都支持“生态安葬”。

  当然,也有人提出比这个更实在的想法。“90后”的陈莉玲表示:“在我百年以后,我希望自己的骨灰被埋进家里的果树下,这样,尸骨可以滋养果树,也算是一件益事……”

  或许,这便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真谛,也是“生态安葬”的精髓!

  生态葬推广仍在路上

  区民政局相关负责人把树葬、花坛葬等“生态安葬”遇冷的原因归于“老百姓的传统观念造成的看法一时无法改变”,不少人认为“生态安葬”与传统的丧葬习俗相比,过于简陋,是对死者不尊重,而且自己的面子也挂不住。

  虽然很多市民还有“厚葬示孝”的观念,但节地生态安葬是必然的趋势。“要想让生态安葬更广泛地被大家接受,就应该通过媒体以及中小学课本等广泛宣传,形成一种社会共识,这样才能有利于形成新的殡葬风俗,推动殡葬改革走向深入。”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