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隆区羊角镇永隆村支部书记李成兴:
“乡亲们脱贫致富比我个人挣钱更重要”
您的位置:武隆网 > 媒体报道 > 正文   |   2018-04-02   阅读量:

李成兴正骑着三轮车前往村民家中。(唐 敏/摄)

  重庆日报记者 周立

  开栏语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3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重庆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既讲法治又讲德治,重视发挥道德教化作用,把法律和道德的力量、法治和德治的功能紧密结合起来,把自律和他律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全社会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树立良好道德风尚,防止封建腐朽道德文化沉渣泛起。

  进入新时代,实现新作为,要大力营造崇德向善、尊法守法社会新风尚。从今日起,本报开设“德润巴渝·新时代重庆人”栏目,宣传报道一批我区崇德担当的新人新事,向上向善的时代楷模,讲诚信有作为的新时代重庆人。

  武隆区羊角镇永隆村村两委办公室位于半山腰一处小小的坪坝上。每天,上班的、前来办事的小车将门前的空坝塞得满满的,其中不乏“卡宴”之类的名车。近日,重庆日报记者在这些光鲜的小车中间,发现有一辆破旧的混合动力三轮车,显得特别打眼。

  “这三轮车是我的。”永隆村支部书记李成兴有些不好意思地说,“作为村干部,其实我也想当致富带头人……”

  “李书记是个很有头脑的人,他若只想着自己,早就致富了。”永隆村农业综合服务专干王天云说,李成兴以前也自己发展过一些产业,但都因为没时间打理而荒废,之后他干脆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

  现在,永隆村由贫困村变成了富裕村,李成兴也开始着手考虑自己致富的事了。

  20年前,他放弃前程回乡当农民

  55岁的李成兴是原永安村(2004年与隆光村合并为永隆村)人,1979年高中毕业后搞过多种养殖业,期间,颇有头脑的他就意识到技术工种定有前途,便自学拿到了锅炉操作、水处理等特种行业的资格证,后来在希望集团当锅炉工。

  1998年,李成兴的老同学、时任永安村支书的陈登森找到李成兴,请李成兴回家乡干,原因是,陈登森知道这个老同学有“两把刷子”,“他在外打工期间给村上写过几封信,建议将村里的水库、山林利用起来,增加村集体收入,还建议我将一个集体企业承包下来,定能挣钱。”有“两把刷子”,又有想法,加上在外打工仍惦记着家乡发展,这让陈登森非常看好李成兴。

  当时李成兴在广西的月工资已达1700元,还包吃包住,这对当时的打工仔来说,算是高工资了,而且还很有发展前途。回乡干,就要舍弃这些。考虑再三,在家人的反对下,李成兴还是选择回家。“我在外面这么多年,还算长了些见识,回家发展点产业,不愁没前景,还可以带领乡亲们一起脱贫。”带着这样的想法,李成兴成功当选永安村村主任。

  李成兴上任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改善基础设施,尤其是修路。这里是典型的山区,以前只有一条破烂的泥巴公路从山下的场镇延伸到半山腰。李成兴带着乡亲们一起投工投钱,两年后,终于打通了这条断头路,让永安村民到场镇的时间,由以前的至少3个小时,缩短到现在的半个小时。 (转二版)  (接一版)

  20年来,他让永隆从全镇最穷村变成了富裕村

  2004年永安和隆光合并为永隆村后,李成兴当选为村支部书记,他开始着手农网改造、解决村民饮水、发展脱贫致富产业等工作。

  当时,村民用的是小水电站的电,一度只需2角钱,但电压极其不稳定,且不安全。农网改造后电费增加了,因此大家都不愿意改。那几年,李成兴每天白天晚上都在村民家做工作、讲道理。

  以前村里高山地区严重缺水,李成兴通过从其他地方引水、打水源等方式,解决了1100多人的饮水问题。去年,全村已实现了自来水入户率100%。

  村里产业也随之发展起来,猪腰枣、油菜、苕粉、李子、脆桃、牛、鸡、羊,这些在李成兴主导下发展的产业,无一不成为永隆村村民的致富产业。特别是猪腰枣,去年最高卖到80元一斤,还供不应求。

  产业要做大就需要规模化经营,可永隆村人以前思想保守,不愿将土地流转出来,李成兴又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有时工作做不通,甚至有人将他告到政府,说他骗村民土地。

  “已经习惯了,永隆才成立时是全镇最落后的村,也是最喜欢‘告状’的村。”李成兴只是笑笑。

  贫困户肖玲森的妻子多病,家里还有两个老人要赡养,两个孩子要读书,他不能外出打工,一直不知道怎么脱贫。李成兴多次上门为他谋思路,最后引导他养鸡,又四处帮他申办微企,跑政府贴息贷款。现在,肖玲森靠养鸡苗一年收入便10多万元,早已脱贫。

  村民胡茂兰养了40多头肉牛、黄福奎发展了200多亩李子、王清才种了200多亩柚子……去年,永隆村村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3000多元,这些年有近一半外出村民回乡创业或就业,永隆村已成了羊角的富裕村。

  20年来,他富了乡亲却耽误了自己

  “回家发展点产业,不愁没前景”,这是李成兴从广西回来时的想法,可当他真正当上了村干部,一天有忙不完的事时,他才发现,自己根本没时间没精力来发展自己的产业。

  他养过羊。结果羊没时间放,只好没长大就全部处理了;他流转土地种枣子和李子、桃子。可没时间打理,不久地里就杂草丛生,他只好作罢,不再作“非分之想”。可打工的积蓄盖了房子,家里还有年迈的母亲,有两个孩子要上学,这些都需要钱。妻子只好一边发牢骚,一边在附近打工挣点钱。

  苕粉是当地传统产业,几乎家家户户都做。十多年前,李成兴看到村民们背着笨重的红苕到加工房去打苕粉,很是麻烦,便买了台机器,让妻子空闲时背着挨家挨户为村民们打苕粉,打100斤红苕收费1块钱。这台100多斤的机器,妻子一背就是三四年,直到后来打粉机普及。

  “她还收过猪儿,到山上打竹笋、采野生猕猴桃、捧瓜(当地一种野果)……”说起妻子这些年的付出,李成兴有些愧疚。

  “他将附近几亩别人荒废的土地收拾起来,自己去耕种。有次我晚上11点过有事去找他,竟然发现他正戴着头灯在地里挖红苕。还有次早上天没亮,我出门看到他已经从地里背了几背包谷回家了。”说到这里,王天云深深叹了口气,“他让那么多村民脱了贫、致了富,只要他愿意为自己干,早就发财了。”

  的确,和乡亲们相比,极有经济头脑的李成兴现在甚至显得有些“拖后腿”。

  “你莫当这个支书了,自己在家随便做点什么也比这个强。”妻子多次埋怨他。

  “等农网改造结束了再说”“等公路都修好了再说”“等大家都脱了贫再说”“等村里乡村旅游发展起来再说”……每次他都是这样的回答。妻子知道他的脾气,只好什么也不说了。

  “看到大家都富了起来,好多家庭都买了小车,我一样高兴。”李成兴的家距离村办公室走路要一个小时。2016年,他花7000块钱买了辆三轮车代步,“老婆,现在我也是有车一族了。”

  几年前,李成兴以前在广西当锅炉工时的徒弟突然给他打电话,“师傅,我现在已经是希望集团的片区总经理了,你来和我一起干吧。你是有本事的人,何必一直待在农村,也为自己打算一下嘛!”李成兴婉拒了,“我走不开啊!”

  他的确走不开,每次换届,大家都要选他,他推不掉。村里今年要办首届猪腰枣采摘节,还要引进企业对枣子进行深加工增加附加值,下一步,村里还要发展乡村旅游,他要游说村民们办农家乐。

  “再干这最后一届,我无论如何要退下来,让年轻人上。虽说乡亲们脱贫致富比我一个人致富更重要,但我也不能一直拖后腿啊!”李成兴家所在地海拔高、夏季凉爽,他要办个农家乐,目前正在改造厕所、修补房屋,“办农家乐不需要那么多体力、心思和技术,我不在时,老婆也能办得下来。今年起,我家一定也能致富。”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