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镇记忆
您的位置:武隆网 > 文化 > 正文   |   2018-03-27   阅读量:

在旧居

  ◆杨武均

  一条清澈的溪流从贵州省威宁县城东北部15公里处的盐仓镇营洞村龙山梁子下的石缸洞流出,横贯贵州省东西,经7个地州市,于重庆酉阳、彭水、武隆,经涪陵汇于长江奔东海浩荡而去。这便是贵州人民所称的母亲河乌江,也是我们常津津乐道的“千里乌江百里画廊。”一江碧水恒古以来养育着两岸的山民,滋润着流域的万物。一个个小镇得天独厚依山而建,繁茂生息,文化荟萃。

  羊角,便是千里乌江边的一个古老的小镇。虽然如今随避险搬迁,物是人非,古镇不复存在了,但在断垣残壁的的荒芜里,印刻着洗也洗不净,冲也冲不走,忘也忘不掉的记忆。

  那段史

  三百多年前的乾隆五十年就以波涛汹涌的五里长滩著称并享誉巴山蜀水。由于山体垮塌,乱石泥流在江边堆积成碛,形似羊角,得名羊角碛。碛坝升高,滩险水急,上水货船在此卸货,上水客船客人也得在此下船沿江逆行,靠人力拉纤,空船过完五里长滩,客人才能再次登船,货物靠人力二次搬运走完五里长滩才能上船。随着时代的变迁,乌江沿岸的川黔商贾把山货用木船运出小河,再把食盐和百货装进山里。交往多了,人员进出多了,有人齐聚的地方就有市场,慢慢的各种服务业逐步兴起而形成集镇。翻开地方史,记录有案,羊角碛,光绪三十四年(1908)于此设置耀德乡。民国19年(1930)改为羊角镇。1958年撤重云乡入羊角镇并改镇为乡。1992年将羊角、长坡、艳山红三乡合并建羊角镇,镇人民政府驻地羊角碛。2003年武隆县进行乡镇建制调整,碑垭乡并入羊角镇。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机器动力的客货船舶代替了一页小舟和“歪屁股”“舵笼子”木船,祖辈江上漂石旮旯悬崖峭壁拉纤的纤夫得到了彻底的解放,纤夫的身影在青山绿水中远去了,船工的号子在空旷的千里乌江远去了。时空穿梭至2016年仲夏,一场特大暴雨致马家嘴危岩开裂,场镇及附近的七千多父老乡亲在地方党委政府的带领下用短短的六天时间全部拆离。羊角古镇永远消失在历史的长河,消失在美丽的乌江岸边,消失在茫茫的视野里。

  当你行走在其间,似乎还能听到李家湾山崩地裂、乱石飞扬的巨响;似乎还能看到堆石成滩,绵延五六里峡江水高数丈,湍急汹涌,秋涸险绝,半涨亦恶的恐怖场景;纤夫们那豪迈雄壮凄婉悲凉的吆喝声似乎还在耳畔:“腰杆要打伸哟,嘿~咗/扯起莫放松哟,嘿~咗/两脚要跪地哟,嘿~咗/鼓劲朝前奔哟,嘿~咗……”老者满脸堆笑的胡须里泛起过往纤夫昔日的悲苍:“手趴石头脚蹬沙,长年累月把船拉。穿的衣服像唰把,吃的臭饭像河沙。死了以后无人埋,丢进河里喂鱼虾。”盐井峡的涛声荡起白生生的盐粒,杨家湾的祖训流传演绎华夏文明,那条祖祖辈辈都在走的盐道,却依然清晰可见。古镇的千年历史,繁盛在清朝康熙年间。在明清时期曾经盛极一时,车水马龙、商贾云集,创造了十分辉煌的古商业文明,形成了独特的码头文化,被称为乌江第一古镇。如今,古镇虽然消失了,渝怀铁路却来了,包茂高速也来了,319国道沿乌江依在,她们都顺着羊角古镇而过,高铁呼啸奔驰而过羊角也指日可待。

随处可见的古镇印记

  那些情

  老街的青石路吊脚楼灰瓦片还在心中伫立,清晨几声雀鸣腾起满街屋顶的炊烟,晚霞流云略过小镇抚息了劳作一天的人们;木屋里的茶壶冒着青丝白烟,品茶老者一个故事接着一个故事,小伙仰起脖子斜着眼睛竖起耳朵生怕听掉某个情节;风雨打磨的羊角碛码头沉溺于水中;烈女石对忠贞的吟唱依然,悠悠纤绳成为史诗;深远悠长的田家院子的小巷,人来人往的过街楼的下场口,穿着开裆裤的小男孩,趴在木板凳上悠闲自得的红衣女孩儿,老奶奶口中流淌的乡音和古老的传说;洗衣婆姨的欢声笑语还在豆芽湾上空回荡,岸边翠花少女与纤夫的花前月下阳春白雪……

  说古镇百姓要拆离,到新的地方栖居,古镇男女是一步一回头,泪眼婆娑的向老屋作别的,手捧泥土闻着泥香带着无限的牵挂离开的。古商道、旧院落、临街掌柜、马头门墙、豆醋作坊,俨然成为了这座古镇的记忆。只有百年老树的守望,又不知谁家的大黄狗不时在遗址汪汪地吠着。忘不了胡大爷的摇头:“没得啰。刚刚走过的那座石桥,原来很好看,雕的龙凤,活灵活现,可惜在文革时被损坏了,现在什么都会没有啰!”忘不了李婆婆倚着祖上留下的老屋木柱:“遇险情得搬迁,是党和国家的温暖。说实话,谁愿意离开自己的家乡呢?这里的老房子,就是我的回忆。这里的每一寸土地、每一个角落,都是我们的回忆。”话音未落,顷刻间,李婆婆还是泪如雨下。张嬢嬢望着街后人面狮身的云子山:“搬是得搬,可是搬走了人,心却在这里扎根了。”到了真的搬迁时,舍小家顾大家的动人场景历历在目,你帮我我搀你的感人画面成为永恒记忆。

  一日,打开朋友圈,一则“羊角永存记忆”的微信,伴着《小城故事》优美而伤感的旋律,烟雨中的古镇风貌,丽日下的街井旧颜,墙角扭着小辫咬着嘴唇的小姑娘,校园阶梯前不同年代师生的倩影,热闹涌动的街市,台阶石沿缝隙里的小草和无名花,随古镇的喜怒哀乐在音符里不停的滑动。

羊角古镇

  那串香

  古镇的“豆干”香“老醋”香,远至千里之外,高致九霄云天。羊角是豆腐干之乡,千米长的羊角场镇,居然排列着“羊角”“杨聂”“王平”“樊三”“双鸽”“千里香”等几十家豆制品店。羊角豆干是利用当地的地下水,加上武隆山区的多种中药材制成的卤水,经反复卤制而成的,已有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十多年前的乘客在南航班机上邂逅了羊角豆干,成了国内外乘客在高空的名特小吃。源于明朝中期的羊角老醋更是老字号,至今已有300多年历史。百姓常言:要险不过羊角渡,要香不过羊角醋。1985年,羊角醋被列入《中国土特名产辞典》。

  来过古镇也难忘那里的“果”香。儿时的我是听着《羊角梨子咪咪甜》开始认识羊角的。甜美欢快的歌声至今萦绕耳际:“羊角碛哟五里滩,五里那个滩上有个梨子山。梨子山那个山连山,挤密挨密几大片。梨子嘛结得多,丫巴都压弯。你往那树下过塞,各看打戳你的脸。是你那些芝麻梨、黄皮梨、麻壳梨、青皮梨、枣谷梨,那才赶不上羊角碛的羊角梨。”开花似火甜里透酸的“石榴”,长圆形、果顶稍凹入皮、外形美观、白亮紫红、肉厚皮薄、油大味甘、甜脆可口的“猪腰枣”,南来北往的游人驻足品尝,临别时还要捎上她们让家人一起享受古镇的果香。

  忘不了羊角的“饭”香。羊角,是古往今来的水陆商道,古老而简单的家常饭菜更是给过往客商留下不舍的记忆。活水豆花便是羊角人的早餐首选。由正宗黄豆石磨研磨,不添加任何东西。豆花细嫩而具韧性,微微甘甜的豆花汤胜似清肺纳垢醒酒提神的良药。十多种佐料自助调制,自由添加。配上热络飘香的粉蒸肉和肥瘦兼有的烧白,端上用大米和苞米混合蒸煮冒着滚烫热气的“两糙饭”,不仅迷倒了羊角本土的男女老少,还让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说起羊角的碗碗羊肉,就想起那句广告词:“要想长寿、常吃羊肉!”羊角碗碗羊肉距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是巴渝名特小吃。其麻辣鲜香的特点,避免了大部分南方群众对羊肉味道的不适应,又深合重庆人的口味,赢得众多食客青睐,许多外地的旅客和附近区县的人们都闻香而来。而今羊角镇的碗碗羊肉餐馆遍布城区数十家,生意火爆如初。烟草村碗碗羊肉、周氏碗碗羊肉更是门庭若市,络绎不绝。有贵客来了主人直呼:走,吃碗碗羊肉去!每到午间或晚饭时,三五成群围坐四方桌,端上碗碗羊肉,配上特制的老腌菜和可口的泡菜,再加一盆寡淡的素汤,品着小酒,吃着肉香,喝着油而不腻的汤食,再来一碗“两糙饭”,绝配啊!酒足饭饱后,一个个挂着红扑扑的笑脸各自归家。

木结构房屋

  那群人

  当你的脚步真正踏入羊角这块神奇的土地并与之亲密接触,当你把自己的身体和灵魂融入这方山水,就会发现它不仅孕育了甜津津的猪腰枣、红灿灿的石榴、满口蜜糖的梨子、万里飘香的豆干和老醋,还包含着岁月的沧桑和难忘的陈年旧事,还有那一方水土养育了的那一方勤劳淳朴聪颖睿智的“五里滩”人。

  自上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的7位杰出的全国劳模和先进代表都出自被誉为“劳模之乡”的羊角古镇。有在北京人民大礼堂受到毛泽东、周恩来、刘少奇、朱德、彭德怀、邓小平、叶剑英等中央领导接见的全国农业劳模龚南村、贺廷刚,卫生劳模万吉贞和科普劳模孙志明,有获全国保险系统劳模被称为“五里滩边吉祥鸟”的易福才,有被评为全国“百佳园丁”的黄继儒……

  易福才,羊角镇人寿保险所所长,全国保险系统劳模,如今虽早已退休颐养天年,但他那勤政廉洁、务实工作、急他人之所急的工作作风至今还在大家的心中涌动。在他办理的赔偿兑现业务中,多次拒收专营投机者的礼金达数万元,而应该赔付给投保户的则分文不少。土坎凉风垭的黄银金家不慎失火,造成财产损失,在理赔兑现后,他发现有误,立即与上级公司联系,重新补上了所差金额。羊角绞滩站的张志明给自己投了7份简易人生险,后来,他摔伤致残,他敦促公司按规定给他及早兑现了保险金。时隔多日,老易发现张志明的儿子张建国为其父投了10份简易人生险,于是他又主动上门为其补办了理赔手续,及时兑现了应补金额。在1996年的那次洪灾中,没有任何领导安排、命令,老易主动带领员工为投保单位及时转运农药、化肥等物资,使投保单位和公司均免受数百万元的经济损失。投保单位感激不尽,老易也受到县市公司的多次表扬。老易的业务范围是交通不便,经济、文化极为落后的贫困山区,农户极其分散。但老易那股真诚的工作热情为广大投保户保了一方平安,被大家亲切的称着“五里滩边的吉祥鸟”。

  曾经,我们顺着狭窄清爽的街巷来到了老劳模万吉贞的家。一条被行人用双脚磨砺光滑的石板路,一座整洁简朴的老式青瓦木屋,几盆指甲花和玫瑰花在墙角里开得火红闹热,一扇光亮且斑驳半掩着的木门。这就是万吉贞老人的家。万吉贞,五十年代末羊角镇居委会党支部书记,1960年进京授奖的全国卫生劳模。二十多年前的一天,我们轻轻的推开了那扇半掩着的木门,时龄八旬的她,坐在轮椅上接待了我们。当我们一起聊及当年羊角镇的卫生消防工作时,拄着拐杖拖着疲惫身躯的她竟然精神焕发,兴奋不已,对那时卫生、消防检查的标准和要求滔滔不绝:“柴离灶,水满缸,木现本色铁发光……”几十年后羊角老街的木板屋还依稀可见当年全民爱清洁、讲卫生的点滴痕迹。

民国故居

  宋太模,受到田纪云、彭冲、张敬夫等中央首长接见并合影的全国工商系统劳模,原羊角镇工商所所长。他1990年退休就开始对自己收藏了几十年的80余种820枚毛主席像章、中国共产党党史、红军长征历史进行分类整理,制成展板,开展国情教育、传统教育、历史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在羊角、白马、巷口、鸭江、平桥、武隆县城、涪陵等地的学校、机关、厂矿、街道义务展出250余场,观众达数十万人,有数千人写下深刻感受的留言薄成为宋太模的宝贝儿。他还深深的记得,在鸭江的一次展出,一位老者从头到尾连看了3次,然后走到宋老面前深深的一鞠躬,伸出大拇指异常激动的说:“中国共产党真了不起!”原来这是一位离别40多年回大陆探亲的台胞。

  被评为全国“百佳园丁”的羊角镇原花园小学校长黄继儒,忠诚党的教育事业,扎根边远山区,几十年如一日苦耕三尺讲台,他用博大的胸怀拥抱这贫瘠的大山,如今桃李芬芳。为了使花园这个穷乡僻壤的小女孩能够受完教育,学到应学的知识,为了改变家长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黄校长与同事们不知跑了多少路,流了多少汗,费了多少口舌,将全国妇联的“春蕾行动”开办的女童班引到了祖辈从不通公路的花园小学。花园这个偏僻的山区农村女孩读书的困难解决了。黄校长虽在时间的流逝中慢慢的老去了,可他送走了一个又一个女童班,他们飞出了大山,走进了大学校园,站在了各行各业的建设岗位。银丝满头略有佝偻的黄校长常常伫立校园的大门口,手护双眼,面带苍老和希望的笑容深情的遥望着远方。

  全国农业劳模龚南村、贺廷刚,全国科普劳模孙志明,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也是享誉羊角镇、武隆县、四川省的先进典型。在艰难困苦的建设年代,带领大家与天斗与地斗,改土造田,挖塘养鱼,栽种柑橘、梨子、石榴、枣子等水果和丹皮、杜仲、黄柏等药材,鼓励大家饲养家禽,推广规范化栽种技术,千方百计让村民不饿肚子,能吃饱穿暖,过上幸福的日子。他们都成了羊角镇艳山红、茶岭等村的劳动能手和科技名人。

  与劳模握手,我深深的感悟到了人生的价值真谛。游走在历史的长河与街景,跋涉于劳模的山巅与沟壑,在他们的身上,看到人性的光辉在熠熠生光,闪烁在五里滩的激流浪花之巅!

  午夜搁笔,我再一次打开微信,听着《小城故事》,看着镜头里古镇羊角的那山那水那人那景,感受着滔滔不息的五里浪花和小镇历经沧桑的悲壮演绎,怀揣久远而清晰的难忘记忆,这才鼾酣入眠。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