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楼运动场 二楼大食堂 刘寿权养猪有些新名堂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经济综合 > 正文   |   2018-03-14   阅读量:

生猪走“T台”。

刘寿权通过便捷饲喂槽喂养生猪。

  本网记者 徐 强

  刘寿权,土地乡小岩村养猪大户。从7年前的50头,变为现在的400头,刘寿权的产业规模在扩大,可夫妻俩却更“闲”了。“不打扫卫生不清理猪圈,猪儿还不生病,安逸得很。”

  刘寿权家的猪圈真有这么神奇?近日,记者来到小岩村,打探究竟。

  住复式“洋楼”

  “八戒”楼上吃完楼下跑

  刘寿权的发酵床生态猪圈建在位于小岩村田湾农业社一处坡地林,刚进入圈舍,记者首先就被整座猪圈的结构设计惊呆了。

  刘寿权的猪圈是一座三层复式建筑,底层是铺满锯末的运动区,分为幼崽区和成年区,二楼是类似吊脚楼结构的饲喂区,三楼则是跟二楼结构相似的工作通道。每层楼之间都有通道相连,可供生猪自由走动。

  “这个圈科学之处就在于,猪儿可以楼上楼下跑,而且不走还不行。”刘寿权笑称,猪圈一楼既是宿舍又是运动场;二楼是自助“食堂”,猪儿饿了只有上楼才能进餐;三楼是人类活动区,主要为“食堂”投料,饲喂过程中实现人猪分离。

  就是这样一个设计就能让“八戒”来回跑?经过观察,记者惊奇地发现,在一楼靠栏杆处,一大群猪排成了一排,原来此处安装了6个碗状自助饮水器,生猪们正在美滋滋地喝着纯净水。

  “饿了楼上有吃的,渴了楼下有水喝,猪儿自然来回跑。”说起这个设计,刘寿权十分得意。

  但这只是新式样猪圈的冰山一角。

  喝山泉药酒

  跑操晒太阳过神仙日子

  “别看这么多猪,从幼崽到出栏,不打针吃药,猪也从不生病。”说起“洋楼+运动场”的设计,刘寿权很是自豪。他介绍,这样强的免疫力,有三大秘诀。

  首先是充足的运动空间。跟传统圈舍相比,刘寿权的圈舍保证了每头猪平均1.5平方米的活动空间。据实验测算,传统方法,生猪每小时活动量仅有1462步,而他家的生猪每小时的运动量达到5684步,充分的运动量增加了生猪的肌肉量。

  其次是充足的光照。记者观察发现,圈舍顶棚使用的是透光薄膜,并且开了几个天窗,圈舍四周还留有通风口,既能保障生猪晒日光浴,又能控制室内温度。

  同时,科学的储料箱设计。储料箱是一个上端大、下端小的自助投料器,生猪吃一点,饲料往下漏一点,下端只留了一个只能伸进嘴的口子,有效防止了饲料被浪费和污染。

  当然,除了在房子、设备等硬件下功夫外,刘寿权也对生猪开展人文关怀,他请来上海相关方面的专家刘忠豪为猪仔配置中草药药酒。“光是药酒就有4种,一种给圈舍消毒,每周用一次。余下三种药酒通过自助饮水口喂给生猪。”刘寿权介绍,幼崽时药酒功能为补元气壮体格;中期用来防病抗病,增强免疫力;出栏前一个月,主要用于防重金属和农药。每天喝着添加了中草药药酒山泉水,怪不得刘寿权的生猪生龙活虎。

  睡柔软温床

  真菌发酵养猪实现零排放

  如果你要认为以上构造还不算“高级”,那么接下来的设计,那更加大开眼界。

  记者走进圈舍最大的感受是整个圈舍一点臭味都没有,猪身上没有一点明显的脏东西,而据刘寿权称,他从来不进圈舍打扫卫生,也从来不冲洗。

  猪粪哪去了?

  “全被发酵处理了。”刘寿权指着一楼的运动区道出了天机。原来看似普通的锯末里藏着猪圈的核心技术——发酵床技术。

  刘寿权告诉记者,其实一楼的活动区是由80公分厚度的锯末参杂10%的泥土铺成的发酵床,里面添加了分解粪便的有益真菌,而真菌是由刘忠豪从周围树林中采集而来,是不传之秘。发酵床既充当了生猪的温床,又成为分解粪便的“神器”。

  那么,猪粪是怎样被分解的呢?记者观察后发现,整个圈舍的二、三楼包括通道全部由充满孔洞的pc板搭建,不管生猪在哪里排便,粪便都会进入一楼的发酵床上,又会因为生猪的活动,很快被锯末包裹,最终被真菌分解。

  “以前传统方式养50头,俩口子一次至少要忙活两个小时,现在650平方米的圈养400多头猪,一人一天最多两个小时就能搞定。”说起自己的猪圈,刘寿权充满底气。他还透露,曾经因为污水排放问题,周边邻居对他有“意见”,引进了发酵床生态养猪技术后,与周围邻居关系近了,也不担心环境污染被罚款。如今,他正谋划着未来成立合作社,跟村民一起养猪致富。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