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老支书 奉献四十载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   2018-02-01   阅读量:

郑自强清理房屋

  本网记者 付琳眉

  土坎镇新坪村,因自然条件限制,无产业、缺资源,如何发展村集体经济成了村里人需要思考的头等难事。

  “好在村上还有座电站,每年村集体经济分红能达到10万多元。”新坪村村主任吴益权介绍到。

  说起新坪电站,必不可少的要提到一个人,他就是新坪村老党支部书记郑自强。

  村里修起了电站

  郑自强1946年出生在新坪村,1966年加入中国共产党。

  “别个村头都有企业,唯独新坪没有,这不行。”1974年,郑自强返乡任村支部书记。那时,村里唯一的资产就是一台到了“退休年龄”的手扶式拖拉机。

  怎么发展?让新上任的“郑支书”伤透了脑筋。他带领村民挖过煤、带领村民去砖瓦厂上班……直至1976年,村干部在新坪村四级站发现土坎发电厂流下一股尾水,便思考着能否修个电站,他找到了发电厂。

  “你这股尾水小了,没得着(戏)。”发电厂给出的建议并未能打消郑自强的念头。在他的强烈建议下,发电厂派工程师前去检测,发现水流落差有18.6米,可装机216千瓦。

  “村上没钱,咋个修?”电站能修了,郑自强却笑不出来了。

  “我们虽然没得钱,但是有劳力,啥子活都能干。”“各人村上有个企业是好事,修嘛,我们支持!”……搁置两年后,郑自强东奔西走,终于有了转机。发电厂提供技术、设备支持,村集体贷了1.25万元,加之村民积极踊跃,劳力集资。

  1978年10月5日,新坪电站破土动工。

  村民有了分红

  为了赶工期,全村村民同心协力,你挖渠道,我修厂房。

  “冬天一大早,包起冷饭就到工地上。有时候大半夜还要打着电筒顺着管道爬下来看情况,危险得很。但他都没怕过,一心一意就盼着赶紧修好造福百姓。”村民郑安权回忆道。

  “责任在我头上,早修好多发一分钟电,就能多赚一分钟的钱,才能早点兑现给老百姓的承诺。”郑自强说。

  1979年国庆节,新坪电站终于建成并投入生产。

  “刚开始效益不行。那时候,整个大涪陵地区电量过剩,就算是洪水期最多也只用8万度电,而且每度电仅要4.8分钱。”郑自强坦言,看着电站好不容易修好,结果却这样,他内心十分焦虑。

  但是考虑到村民们投工投劳,再怎样也不能让他们有损失,郑自强和村干部商量后便决定以入股分红的形式跟群众表态,承诺每个村民每月可享受3度电,同时8个生产队的电皆由新坪电站自供。

  “多亏了郑支书,我们在村卫生室包扎、门诊都不要钱,而且还减免了20%的处方费,减免费用由村企业承担,完全不用我们操心。”新坪村村民朱顺华说。

  1983年,为了让村民看得起病、吃得起药,郑自强组织村民修建新坪村卫生室、商店,将此一并做为村集体企业,村民的农业税、提留款也全部由新坪电站承担。

  政策调整后,所有村里承担的项目以每人每年66元分红补助的形式发给村民,如今也依然在兑现。

  还能发挥余热

  “现在村民每年能拿到分红全靠老支书。”新坪村村党支部书记郑世平说,以前大家目光比较短浅,看到邻村把电站卖了,有人也提出将新坪电站卖了,每家分几千块。但是因为郑自强的坚决反对,电站才得以保住。

  “卖了换现钱,一下子就花光了,而分红是持续不断、每年都有的。”这份坚持经过时间的证明,换来村民们由衷的感谢。

  在郑自强的带领下,新坪村曾荣获市级红旗村党支部、武隆县集体经济十强村、县级先进村等称号。

  2006年8月,因年龄过大,郑自强主动卸任了村党支部书记。虽然卸任了,但是他仍关心着村两委及村企业的工作,只有需要他,他立马挺身而出,为村两委出谋划策。

  “凭什么占用我的土,我不服气!”2008年,在修建巷双路新坪路段时,村民朱成明家距离自家土地较远,他认为路修好了自己并不能享受,对于占地这事便不开心。

  “修路是好事,大家都支持。修好了便于出行,你到时候走哪里去都方便。”为此,郑自强三番五次登门向朱成明说明情况,请他理解。

  最后,朱成明想通了。从那以后,郑自强担起了村里的调解员,有矛盾纠纷都找他。尽管已经70多岁,他还担任了义务宣讲员,向村民宣传党和国家的惠民政策;担任监测员,每年定期监测螃蟹田地质灾害点的情况。

  家里人都劝郑自强在家休息,他说:“只要自己干得动,就想再为村里做点什么。”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