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村里的“热心肠”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社会民生 > 正文   |   2018-02-01   阅读量:

  本网记者 张再行

  “陈体回来做村民思想工作,让我们村支两委省了不少心。”说起陈体,平桥镇乌杨村村支书陈海燕不自觉地竖起大拇指。

  今年47岁的陈体是平桥镇乌杨村上松林组村民,多年来,他一直热心于村上的发展事业,积极协助村社化解矛盾纠纷、解决基础设施发展难题,在村里,他是名副其实的“热心肠”。

  做村民的义务“宣传员”

  乌杨村作为市级贫困村,要实现顺利脱贫,转变老百姓的思想意识是关键,陈体生活的上松林村民小组是全村基础条件最差、群众最分散的地方,老百姓的思想工作也是最难做的。

  “陈支书,我们村民小组脱贫工作有需要我帮忙的没有?”“有哦,有哦,贫困户陈传贸对扶贫工作硬是不满意,沟通不了啊。”“那我去看看。”2017年6月中旬,刚从外面回来的陈体就来到村活动室,询问村里是否有困难需要解决,得知堂哥陈传贸对扶贫工作有些意见,便主动前往做宣传解释工作。

  “哥,扶贫这几年你也看到了村里的变化,你反应的饮水问题,村上、镇上都答应了要给你解决,你还有啥子不满意的嘛!”为了配合国扶办的检查验收,陈体放弃在外挣钱的时间,回到村里义务给村民们做起解释宣传工作,通过他的挨家走访和扶贫政策宣传,化解涉及扶贫矛盾10余起,让非贫困户真正认可了扶贫工作。

  做产业发展的致富“带头人”

  “你看我种的李子树,长势还不错,明年就应该能挂果了。”2017年初,陈体回到家乡,流转了50亩土地,种下了李子树,带领村民发展起了产业。

  早期的陈体和不少人一样选择外出谋生,在外多年,他看到了外地的富裕村民靠着产业带动致了富,再一看自己家乡,陈体心急如焚。

  “村民要想富,得有一个人带头啊!产业发展起来了,能进一步提升我们村民小组的整体形象,改变村民小组没有产业的现状。”有这个想法后,他再也按捺不住,回到家乡发展起了产业,通过流转50亩土地,种下了李子树。

  “我还想把规模扩大到200亩,逐步带领村民走致富路。”陈体说,村里有不少上了点年纪又有劳动力的村民,他们外出打工很多地方都不收,他便主动叫他们到自己的果园里打工,带动他们增收,而自己给他们开的工资是120元每天,远远高出了当地的水平。

  做村级发展的“奠基石”

  要想村民真正致富,改变落后的基础设施是摆在村上和村民面前最大的难题。

  社里总算要通公路,村民很是高兴,可村民谢安银和彭顺云却怎么都开心不起来。原来,在修公路到彭顺云家时,要破坏到谢安银家的人行路,本就与彭顺云家有矛盾的谢安银说啥也不愿意。村干部几次上门做工作,可两家始终僵持不下。

  得知情况后,陈体找来在自己工地里干活的谢安银,给他做思想工作。

  “安银,修马路是村里的大事,这关系到全村人的利益,你就不能放下成见,再说占了你的地,用别的地来跟你换怎么样?”经过三番五次的劝说,谢安银总算松了口。

  谢安银的工作做通了,陈体又做起彭顺云的工作,前前后后跑了好几天,两家和解了,路自然也修通了。

  老百姓关心的出行问题解决了,接下来是解决饮水问题,陈体将这一大难题记在心间,到处寻求办法,筹措资金。凭借他在外的影响力,积极主动到镇政府协调争取项目,带领村民维修山坪塘3口,新修水池1口,彻底解决了群众饮水难问题。

  “从2014年开始,我每年都会拉些石子回来铺路,解决涉及老百姓出行难问题。”陈体告诉记者,马上要到春节了,村里回来过年的人多,他又准备拉些石子回来铺一铺路,让大家走得舒服一些。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