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杨的“三个角色”
——记沧沟乡关庙村种烟能手杨德胜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经济综合 > 正文   |   2017-08-24   阅读量:

“种烟能手”老杨。

  本网记者 吴乡穑

  沧沟乡关庙村烤烟种植历史悠久,过去却因种植技术传统落后,掣肘了经济的发展。然而如今的这一切却因一个人的坚持,正在悄然改变,他就是杨德胜。

  现年49岁的杨德胜,从外出务工到回乡创业,再到如今作为石岭组社长,成为带领村民致富的“领头羊”。一路走来,他经历了从种烟新手、种烟能手再到喇叭社长的蜕变。

  为父回乡创业 成种烟新成员

  杨德胜自小学习木工手艺,是个名副其实的烤烟门外汉,如今为何却成为村里人人称道的“种植能手”?故事还要从2008年的那个深秋说起。

  1997年,时年29岁的杨德胜跟着同乡去到浙江打工,凭借着一手过硬的木工活,杨德胜在浙江成了小有名气的“杨师傅”,年收入,这也成了一家老小主要的经济来源。

  孝顺的杨德胜平时省吃俭用,将大多数的收入寄回家里。在外一待就是十二年。

  然而在2008年,原本幸福平顺的家庭生活被一份检查报告打破了——父亲杨祖合被检查出是肺癌晚期。得知噩耗,杨德胜停下手里的工作,回乡照顾重病的父亲。

  “这些年我陪伴父母的时间很少,现在是该抽时间多陪陪他们了。”面对亲人的期盼,杨德胜毅然放弃了年入七八万元的的工作,辞职回到家人身边。

  在尽孝的同时,杨德胜也在思索自己的未来路。

  木匠手艺在村里并不吃香,我回到家能干什么?杨德胜知道当时家里种植了烤烟,但因为使用传统技术,效益并不好。“父亲生病那两年家里种烤烟只能收入五六万元。”回想当时的情况,杨德胜不无感慨。

打理烟地。

  大户反哺乡亲 做技术推广员

  因地制宜谋发展,爱学爱干的杨德胜用心钻研技术,根据当地的气候和土质,“那时候不管是烟草公司还是农委,只要有种烟方面的技术讲座,我都会去听。”杨德胜说,也是这些努力让自己不再是别人眼中的“门外汉”。

  2011年,杨德胜家种植烤烟30亩,收入三四万。此时,杨德胜越发对烤烟种植有了信心,扩大规模的想法越来越强烈。

  杨德胜看着村里年迈的老人和许多闲置土地,心里打起了主意。

  向贫困户和外出打工的村民承包土地后,2012年杨德胜家烤烟种植面积扩大到50余亩,并雇佣了10户贫困户,以每月每人2000块的工资帮助了村民就业。

  这一年,初显成效,杨德胜净利润就达7万元。热心肠的他,也热衷于将自己学到的新技术传授给村民。然而这个过程却并不顺利。

  “我种烤烟三十几年,还需要你这个年轻娃儿来教?”在村民们的“冷嘲热讽”下,杨德胜坚守自己的“初心”,走家串户,将新技术普及给其他村民。

  在杨德胜的带领下,周边村民也陆续用新技术种上了烤烟。

  2014年,杨德胜烤烟种植面积达到100余亩,成了方圆数里出名的“烟迷”,多次获得“种烟能手”“科技新烟”“种烟大户”等称号,成了村里的致富带头人。

配好农机好种烟。

  致富不忘党恩 当政策宣传员

  在关庙村,杨德胜还有个绰号——“喇叭社长”。

  2009年,杨德胜被村民选为社长。关庙村地广人稀,为保证村民及时了解国家政策,杨德胜用上了“大喇叭”,宣讲在田间地头,宣讲在村里的每个角落。

  “每次乡镇赶场,都是杨社长通知我们,他自己还开车免费带我们去。”贫困户谢文均乐呵呵说道,“跟着杨社长办烤烟,生活上大有改善!鱼、新鲜肉、牛奶这些随时都可以吃上,以前是想都不敢想哦。”

  除了传授“烤烟经”,杨德胜还积极宣传国家政策,在农村医疗合作刚推行的时候,许多村民不愿意参与,杨德胜反复宣讲,反复多次上门做工作,村民们逐渐了解到参加合作医疗的好处,由最初的不配合、不理解转变为踊跃参与。

  “现在贫困户在杨德胜的带领下,种植规模普遍达5—6亩,每年收入可达18000元左右,村民生活越来越有盼头了。”党支部书记杨遂林对杨德胜推进扶贫做法竖起大拇指。

  步入不惑之年的杨德胜说,如今,他最大的梦想就是让更多的父老乡亲真正过上“腰包足”的幸福生活。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