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网红”遭遇“滑铁卢”后如何翻盘
——沧沟西瓜品牌提升记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经济综合 > 正文   |   2017-07-21   阅读量:

叶仲宇和谢纬高一同查看西瓜长势。

  本网记者 吴乡穑

  “发展西瓜潜力大,不比其他作物差。短短几月就出钱,瓜农个个乐哈哈。”这是在沧沟乡广为流传的顺口溜。

  沧沟西瓜,是具有国度地舆标记证实牌号、“绿色食物”、有机食物和GAP认证的绿色水果,在武隆特产品牌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2012年仲夏,凭借四年的销售宣传,借助微博平台,沧沟西瓜一战成名,成为大家耳熟能详的地域招牌水果。而后又因天气不稳,遭遇销售“滑铁卢”,瓜农损失惨重,沧沟西瓜瞬间“销声匿迹”。

  如今,沧沟西瓜又悄然地进入大家视野,翻盘后,迎来华丽转身。

  借助微博

  西瓜成“网红”

  “沧沟土地肥沃,日夜温差大,特别合适种西瓜。”该乡农服中心负责人叶仲宇说,沧沟乡种植西瓜的历史已经有好几十年了。不过,以前西瓜产业缺少专业管理,产量低,售卖不畅、效益不好。

  2007年,沧沟乡政府将沧沟西瓜作为特色产业发展,加大资金投入,成立惠众西瓜专业互助社,逐年扩大种植规模。

  2011年,经过四年的摸索探讨,沧沟西瓜种植面积由450亩增加到近万亩,地头批发均价由每公斤0.6元斤上升至2元,依然供不应求,本地村民都尝到西瓜甜头。

  “产量大了,销售模式必须改变。”2012年,新一轮西瓜营销之战开始打响。面对西瓜产量大、周期短等特点,怎样能够“快速销售”成为大家议论的话题。

  同年4月,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沧沟西瓜官方微博正式上线。同时,10名沧沟乡瓜农也集体开通了微博。他们记录种瓜过程,直播西瓜长势,讲解西瓜种植知识,还与网民积极互动,邀请大家前来品尝绿色西瓜。不到10天,关注“微博卖瓜”话题的博友已接近300万。

  沧沟乡趁热打铁,同年相继推出“沧沟西瓜乡村发现之旅活动”,邀请“瓜粉”到地里采摘,微博成了“沧沟西瓜”的形象窗口。

  这场由政府策划的网络营销活动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得到了各大媒体的关注,沧沟西瓜一时名声大噪,成为农产品营销的典型案例。

  遭遇“滑铁卢”

  瓜行一蹶不振

  然而,好景不长。2014年,一场为期两个月的阴雨,将西瓜苗泡得“够呛”,这一年几乎绝收。

  “种了30多年的西瓜,2014年那种情况还是头一次遇到,损失太惨重了。”村民刘益香感慨,当年气温低、雨水多、日照少,导致西瓜无法授粉,无营养生长,体质很弱,病害严重,无论高山、中山、低山或是嫁接苗、实生苗,都“难逃一劫”。特别是6月17日至7月1日的15天连续降雨,瓜苗大批死亡或失去正常发育能力,西瓜全军覆没。

  叶仲宇告诉记者,按照正常天气计算,该乡损失接近1500万元。

  沉重的打击袭来,村民种瓜热情瞬间跌落谷底,一蹶不振。“网红西瓜”一时“曝光度”极低,似乎开始走“低调之路”。

  加大科技投入

  敢与“天”斗

  遭遇“滑铁卢”,这对于“靠天吃饭”的瓜农来说,无疑是个沉重的拷问。

  “说明沧沟西瓜特色产业抗风险能力较弱。”叶仲宇说,与许多农作物一样,沧沟西瓜没能实现标准化、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因此,受气候条件的影响很大。老天不给力,沧沟西瓜显然“回天乏术”。

  解决瓜业瓶颈,让沧沟西瓜品牌重振旗鼓,带动村民脱贫致富,沧沟乡新一轮技术战打响。

  “为避免受过多天气影响,我们今年采取引进钢筋温室大棚种植技术。”叶仲宇介绍道,目前全乡引进32个大棚,每个占地12亩。通过温室栽培,西瓜育苗期缩短,瓜苗不受雨水天气影响,为西瓜长势提供了良好条件。

  正在分捻枝桠的管理员谢纬高则说:“西瓜的生命期只有100天,过去我们都是3月份开始栽种瓜苗,6月份相继上市,瓜苗容易因受天气影响而夭折。”谢纬高表示,今年合作社通过更换苗种的方式,于4月份才开始栽种,减少不利气候的影响。

  “以前的苗种,早熟,抵抗能力差。现在我们用的苗种属于晚熟品种,不但抗湿、抗干旱,而且甜份高、管理粗放,抗病能力也强。”谢纬高抱着地里的西瓜乐呵道。

  与此同时,沧沟乡还按照种植规律,实行地块轮作,对栽种过的土地进行翻新改良,提高土质营养。

  “今年我们全乡种植规模已达到3600多亩了,虽然和以往还有差距,但凭着技术革新势头,我们越来越有希望,现在,我们还准备利用更多的新平台,继续为沧沟西瓜造势宣传呢。”叶仲宇满怀信心地说着。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