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银黄腊李熟了!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经济综合 > 正文   |   2017-07-20   阅读量:

游客乐摘黄腊李。

  本网记者 王露

  “快来买李子哦,我们万银的黄腊李又大又甜哦!”7月17日,记者在乌江二桥桥头看到,不少果农将大筐小筐的黄腊李放在地上叫卖。

  “嗯,确实特别甜,给我来十斤!”不少过往的行人听到吆喝声,纷纷上前购买。

  如今,巷口镇万银村的黄腊李名气已隆,村里将其作为特色产业打造,让原本贫瘠的穷山坡变成了挂满了“金果子”的聚宝盆,村民们种出了致富的希望。

  土地贫瘠 脱贫渺茫

  王甫平家住万银村大寺湾组。17日,记者前往他家了解李子种植情况。

  来到大寺湾组后,一眼望去,满眼苍翠,满坡的李树上挂满了鲜黄的果子,在太阳光的照射下,令人垂涎欲滴。

  大寺湾坐落在一个大峡谷中,土地全是倾斜的陡坡,地面几乎被碎石覆盖,土壤贫瘠。“你们这样的土地,怎么种庄稼?”记者感到十分惊讶。

  “就是不爱长庄稼,所以才找新出路。”王甫平说,以前,地里主要是种植一些玉米、小麦等作物,由于土地太过贫瘠,产量很低,亩产量只有200斤左右。“每年虽辛苦耕耘,也只能勉强吃饱饭,连孩子上学,也拿不出钱来,很多小伙子连媳妇都找不到,村里的单身汉特别多。”

  种植黄腊李 找到致富路

  村民虽穷,却十分勤劳。虽然环境很艰苦,但他们从来没有放弃过脱贫致富的梦想。天无绝人之路,只要不放弃,就能看到希望的曙光。

  上世纪90年代,随着武隆旅游起步,来武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当时,村民们把家里吃不完的黄腊李,拿到街上去卖。因感极好,广受青睐。李子很畅销,村里的李子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这让村民们看到了商机。

  看到商机的村民们便开始扩大种植面积。其实,当初并没有什么技术可言,村民们只管一个劲地往地里栽。尽管如此,黄腊李的产量依然很高,口感也很好,大家的钱袋子逐渐鼓了起来。

  “为何如此贫瘠的土地里种出的李子这么好吃呢?”巷口镇政府邀请相关专家将这里的土质进行化验,结果发现,此处的土质十分适合黄腊李的生长,果实不仅个大,味道更是如蜂蜜一般甘甜。

  后来,政府开始将黄腊李发展成为万银村的特色产业,并在村里成立了黄腊李田间管理学校,邀请技术人员对村民们进行不定期的培训。

  现在全村的黄腊李已经有1500余亩,亩产量可达3000斤,平均价格十几元一斤,很是畅销,村民们可算找着了致富的出路。

  拓宽销售路 解决滞销难

  产业规模起来后,村民们又遇到了新问题,和所有水果一样,李子不能存放太久,久了不摘,李子掉落,村民收入将大打折扣。

  “光靠我们人力采摘并背到市场去卖,很不现实。”王甫平说,要是所有的李子都能按时卖完的话,每家每年赚个10几万完全没有问题。

  就在村民沮丧之际,技术人员提议,可开放采摘园,让游客自行前往采摘,游客既能吃到新鲜的水果,又能体验采摘的乐趣;同时,建议借助电商平台,网售李子。

  “这些方法还真好使。”王甫平告诉记者,如今,开车来采摘李子的人越来越多,网上订单也逐渐增加,销售难逐步得到化解。他坚信:未来,“万银黄腊李”将成为继“羊角猪腰枣”“沧沟西瓜”之后的又一个武隆品牌水果。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