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成奎:“蜗牛人”的致富人生路
您的位置:武隆网 > 经济综合 > 正文   |   2017-07-18   阅读量:

柳成奎查看烟地。

  本网记者 付琳眉

  在赵家乡新华村大屋基村民小组,村民柳成奎是当地“赫赫有名”的贫困户。“有名”二字,因为穷,更因为他身上的一股劲,一股不抛弃、不放弃的忠朴的劲儿。

  不抛弃 负重前行

  柳成奎一家4口人,他、母亲和两个弟弟。母亲今年75岁,腿脚不好,身体也经常生病;弟弟柳成云和柳成贵是智残,几乎没有劳动能力。50岁的柳成奎是家中唯一的劳动力,如蜗牛背壳一般,一人撑起整个家。

  一个人要担负一家四口的吃穿住行,并不轻松。“如今在农村生活可跟以前不一样,尽管靠山吃山,但柴米油盐,用电用水总有要花钱的地方。”于是,本在外地务工的柳成奎为了照顾老母亲和弟弟只好回家务农、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回到赵家,柳成奎看着惨淡家境忧心忡忡:房子是木制结构且岌岌可危,没什么产业支撑,一家四口人其中三个人都需要看病吃药,生活异常艰苦。必须要用勤快的手脚去创收,尽最大努力让母亲与两位弟弟过上好日子。

  “好像都没看到他休息过,不容易,一家人的负担全压在他一个人身上。但是却从来没听见他叫苦叫累。这么多年,他也一直没结婚,全是被家庭拖累了。”谈起柳成奎,乡里乡亲打心底为柳成奎贴上“好人”的标签。

  “算不上拖累,我们屋头条件不好是事实,别个跟着我也只有吃苦的份,我一个人能照顾母亲和弟弟,一家四口也挺幸福的。”柳成奎说,能够凭借自己的力量让一家脱贫,让母亲和弟弟吃上热饭、住上砖房就是最大的幸福。

  不放弃 摘“贫困帽”

  “自柳成奎申请并被评为贫困户之后,在党委政府和帮扶干部的扶持下,他一直很努力,国家政策‘提’,他就使劲在往上‘爬’,是一个自强不息奋力攻坚的带头人。”赵家乡副乡长冉光锐说起柳成奎,不停地为他点赞。

  回到赵家后,柳成奎就像“永动机”一样,为了照顾家庭,他种植烤烟、玉米,在屋前建起鱼塘喂养鱼苗,农闲时他就在家附近打点零工,努力发展产业走上致富路。在他看来,再苦再累都不能成为偷懒的理由,自己必须要更勤快更努力才行。

  2016年,柳成奎一家顺利摘掉了“贫困帽”。

  “在国家的扶持下,帮扶干部为我规划了产业,去年我养了4头猪,种了10亩烤烟,2亩玉米,还发放了鱼苗给我,去年家庭人均纯收入达到了6000元,可算是脱贫了,感觉很光荣很自豪。”柳成奎说。

  不仅如此,柳成奎家的房子也焕然一新,从木制结构的老房子摇身一变,成了一楼一底的“高大上”砖房。

  “日子一天天的开始好起来,现在吃穿不愁,住房也得到了保障,后面挣的钱终于可以有存留了。”柳成奎感慨道,虽然脱了贫,但是不能懒下来,接下来他想着结合赵家良好的乡村旅游资源,经营农家乐、卖卖土特产……

[打印]

[责任编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