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采收花椒。
本网记者 张再行
时下正是花椒收获的季节。7月11日,记者在平桥镇南坪村看到,漫山的花椒树上挂满了一粒粒浑圆饱胀的青花椒,山风吹来,椒香扑鼻,几名村民正挎着篮子忙着采摘成熟的花椒。院坝里,主人王叔华正在翻晒刚刚采摘回来的花椒,“今年,我种植的花椒初挂果就收获了近4000斤,收入6万多元,到明年正式进入丰产期,大概能收获5万斤以上,价值在30万以上。
求富:细心观察大胆行动
今年45岁的王叔华是江津人,妻子邹小梅是南坪村人,由于老家江津有种植花椒的传统,王叔华对花椒情有独钟。加上花椒的市场价格一直处于高位,经过几年的考察慎重决定的,靠种花椒致富的念头,就在王叔华脑海里扎了根。
“我老家江津种植花椒很多年了,到武隆后,发现当地还没有人发展花椒产业。”2014年,在外打工10多年的王叔华和妻子回到南坪村,以每年每亩350元至600价格租赁300多亩荒山荒坡,从老家江津购进了一批花椒树苗后,便开始了自己的“花椒致富路”。
“南坪村海拔平均在850米,气候条件很适合种植花椒,而且它要比其他地方晚上市一个月,更有经济价值。”良好的气候和地理环境让王叔华最终决定在这里打造一个花椒基地。
“从目前花椒长势来看,自己的选择是完全正确的。”王叔华骄傲的告诉记者。
探索:致富之路用心耕耘
“搞花椒种植,有讲究。”王叔华表示,尽管看着父辈种了几十年的花椒,但自己对于花椒种植还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在打定了栽种花椒的主意以后,王叔华立即付诸行动。他回到老家江津,虚心地向当地种植花椒的农户请教花椒栽种方面的技术要领,并购买了大量书籍,不分昼夜地刻苦学习。很快,王叔华便对花椒栽培、管理等方面的全套技术要领谙熟于心。
“搞花椒种植,不容易。”王叔华告诉记者,2015年,刚种下花椒树苗不久,他就回江津摘花椒,将一万多株苗子交由妻子管理,不懂技术的妻子在喷洒除草剂时将药喷到了花椒苗上,几十亩花椒苗所剩无几。
“那次可损失惨重啊,一下损失了10多万元,要不是那批苗死了,现在已经到了丰产期了。”王叔华感到十分惋惜。
带头:帮助村民增加收入
王叔华虽然不是当地村民,但是当地村民早已把他当成了亲人。
“以前没有公路,随便做点什么事都靠人力,吃亏不好看。”正在剪花椒的张志芬说,以前因为公路不好,不要说有种植大户或者企业进村发展,就连当地的青壮年都选择了外出务工,在家的留守老人占大多数。
正在一旁剪花椒的梁慎华接过张志芬的话说:“如果不是这些‘企业’,我们去哪里挣这些钱哟。”梁慎华接着乐呵呵地说:“在这里面干活,不辛苦,不担风险,还有固定的收入,当然很高兴了!”
王叔华一边与村民搭话,一边告诉记者,每年花椒收入有30%是采摘工的劳务报酬,花椒成熟季节需要大量的人力采摘。农忙的时候,当地村民有20多人在花椒地里干活。花椒种植基地在为自己带来丰厚收入的同时,也为当地乡亲们带去每年6000多元的务工费。如今,自己还组建了合作社进行示范推广,目前合作社已发展花椒种植户100余户,花椒种植面积600余亩,预计可为当地群众增收产值近400余万元。
致富:做大盘强花椒产业
根据近年来的市场销售情况,细心的王叔华发现,本地发展花椒的市场前景良好。据他估算,鲜花椒每斤在10元左右,其市场前景更诱人。
“从鲜花椒看,外地花椒在市场上毫无竞争力,主要原因是鲜花椒的保鲜时间较短,现在已很少有老百姓愿意购买外地鲜花椒了。”王叔华说,目前武隆区范围内没有其他的大规模花椒种植。如今他的花椒种植已经走上了规模化的道路,栽植技术、病虫害防治、管理经验都比较成熟。
“接下来,我还要修建标准化的厂房,购买烘干机、筛选机、真空包装机等设备,对花椒进行加工包装,为解决花椒价格波动较大甚至无法收购的难题。”王叔华告诉记者,下一步打算动员更多的村民种植花椒,进一步扩大基地规模,并开展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条,将花椒做成村民致富的“黄金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