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网记者 王蓁
交通便利、村道宽阔、山林葱郁、庄稼茂盛,小白楼、琉璃瓦房鳞次栉比……夏日,走进庙垭乡双桥村,一派生机盎然的景象令人陶醉。
然而,谁能想到,如今基础设施完善、村容建设靓丽的双桥村,曾经是个村集体资金捉襟见肘的“空壳”。
如何才能把村集体经济由“空”变“实”?双桥何时才有自己的家底?
“全村要变化,必须以党建为引领,抓好党建工作,全力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实现党建与村建的良性互动。”
第一书记徐波的一席话点醒了“沉睡”的双桥。
徐波为村民谋发展路。
1 没家底 双桥没“桥”路难行
双桥村位于庙垭乡西部,地处武隆区、涪陵区、南川区三地交汇处,面积9.7平方公里,辖7个村民小组1394人,虽名为“双桥”,但其实与“桥”没多大关系。
2015年7月,第一书记徐波“奉旨”进村,走村入户、登门拜访中,徐波遇到了不少冷言冷语,坐了不少“冷板凳”。
“别说修桥,就只硬化村道路,村委会都看难了。”
“前些年欠的旧账,哪时才能扯清楚?”
村民对村委班子的不信任,对村委工作不支持,对全村的发展没得信心,是村民集中反映出来的问题。
“村支部就是一个村的家长,答应了群众的事情,说话不算话,我们如何支持,如何信任你们?”
党员突击队带头除草。
在2005、2006年,村上修建灌溉渠堰和环线公路时,涉及到30余户占地遗留问题,涉及金额10余万元。被占土地较多的任小林认为,村委班子没有兑现对群众的承诺,年复一年,多次找村支两委反映也无果,失去了群众的信任,才导致了群众对村支部的意见和距离越来越大。
“我们也想尽快解决,可村集体没家底,无能为力呀。”村支部书记杨尚余道出尴尬,前些年,支持农村发展的配套政策不多,加上基础薄弱,村组织“两手空空”,就算想带领村民干点事,也左右为难。
政策不多,底子薄弱,难道就是症结所在?
数日的辗转反侧中,徐波分析,双桥最大的问题就是基层党建不给力,村级组织凝聚力不强,村支“两委”分工不明确,制度不健全,管理偏弱,团队战斗力不够强,发展思路不够明,党员队伍老龄化严重,带头作用发挥不明显。
双桥,似乎看到了前方的路?
双桥村内党旗红。
2 求突破 后进支部奋起追
的确,乡村富不富,重点在支部。村集体经济强不强,关键看“领头羊”。
2016年9月,新一届双桥村委班子诞生。
“没有好的村党支部引领带路,村集体就是空壳,没有家底又何谈发展?”在新村委班子会上,杨尚余提出,全村要发展,首先得抓村党支部建设,增加“内功”,力争变“后进”为“先进”。
逢山开路,遇水搭桥。在新一轮脱贫攻坚行动中,对口帮扶的区人力社保局等帮扶单位也积极响应,多方面大力支持双桥村发展。
双桥村抓紧阵地建设。
开展阵地建设是双桥村抢抓党建的第一件事。不仅在村便民服务中心配设了图书室、会议室、卫生室、电商平台、村级养老院、篮球场、健身器材,还新修了全乡第一个多功能阶梯会议室。其次强化了队伍建设,明确村支两委职能职责,分工协作,提出了“一年树形象,两年有突破,三年大发展”的奋斗目标,还成立了两个分支部、六个党小组,充分发挥党支部和党员的示范引领作用。三是在全村人口集中地方新建了24版宣传公示栏,坚持党务、政务、财务、服务及时公开,尤其是贫困户的建档立卡、动态管理透明化,村级财务、项目推进公开化,绝不遮遮掩掩。四是深入开展“两学一做”常态化制度化,制定了党总支和党员个人的学习计划,建立了承诺践诺台账和问题整改台账,并进行了公示,学习、实践两不误。
人心齐、泰山移。村党支部还建立了村社干部管理制度和考核办法,制定了《双桥村村规民约》和《环境卫生管理制度》,建垃圾屋,建庭院宣传栏,建村标,硬化路,强产业。
“村里还有政策义务宣传队和环境卫生保洁队,现在的双桥,开始变样了。”看到村里的变化,老党员任崇金要为现在的村委班子点赞,“工作思路清晰了,群众基础变好了,发展的步子更加坚定了。”
6月28日,在全乡党建工作表彰大会上,村支部书记杨尚余走上了领奖台,从乡党委书记吴国富手中接过“先进基层党组织”的牌子,成了该乡其他村社学习的榜样。
杨尚余感慨道,“对于这块牌子,双桥等得太久了,是党建+出了双桥发展的春天。”
3 空变实 “富民强村”有回音
俗话说,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
重新整装待发的双桥结合脱贫攻坚政策和村发展实际,确立了全村发展的三大目标,即“全区公序良俗示范村、全区集体经济先进村、全村脱贫攻坚满意村”,实施“富民强村”工程,为全面建成美丽乡村、和谐双桥提供坚强组织保证。
2016年,区委区政府联合下发了《关于发展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的意见》,为发展村集体经济提供了政策支撑,指明了发展方向。
远观双桥村。
2017年初,由双桥村民委员会和自然人共同出资创建的重庆市霖浪农业有限公司成立,其中村民委员会股东入股占80%,自然人(8户)股东入股占10%,贫困户(31户)保底入股分红占10%。确立了以种植业、养殖业、渔业和涉农物资销售为经营主体,采取“公司+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特色效益产业”是村支两委班子会讨论会发出的最强声音。
经过多次外出调研,今年,单发展集体经济帮扶40万元。在该村白岩湾小组核桃基地里套种发展中草药白花前胡,既能把发展种植的核桃进行规范化管理,减少村民的管理成本,让核桃产业早日投产,又能在现有产业基础上发挥再生效益。
徐波告诉记者,目前,霖浪公司拥有经果林核桃基地400余亩,中草药种植基地300余亩,且中草药产业已与涪陵太极集团签订订单式保价回收合同,预计年产值将达到60万元以上。其中有31户经营能力较弱的贫困户将1500元的到户资金入股公司,并按15-20%进行保底分红,为大家建立了长效增收机制。
“有了产业,一家人脱贫的信心更足了。”今年,自白花前胡一下地,贫困户杨财珍、杨财明兄妹俩就成了产业工人,翻土、开箱、播种、除草,白花前胡生长的每个关键节点,都有兄妹俩的付出。
“辛苦也高兴,不仅能有务工收入,收获后还有分红。”兄妹俩高兴地说,以后将继续支持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争取早日脱贫奔小康。
“公司计划明年发动全村大规模种植,预计面积达1500亩,由公司提供技术指导、保障销售渠道,确保村民种植有技术、销售有保障、收入可持续。另外,明年公司将出资为全村老百姓免费改良嫁接桑树,在保证养蚕不减收的同时,可以出售桑果增收。”谈及未来村集体经济的发展之路,徐波自信满满地说,公司还力争用五年时间,依托村集体经济持续发展与乡村旅游有机结合,把双桥村打造成武隆区“中药材养生体验园”和“全区四季采摘园”,双桥将迎来更加和谐美丽的明天。